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主要研究对象,我们经常运用数形结合、数形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由数思形,以形助数”的方法在解决代数问题中的应用.
探究一:求不等式 的解集
(1)探究 的几何意义
如图①,在以 为原点的数轴上,设点 对应的数是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点 与点 的距离为 ,可记为 .将线段 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线段 ,此时点 对应的数是 ,点 对应的数是1.因为 ,所以 .因此, 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数轴上 所对应的点 与1所对应的点 之间的距离 .
(2)求方程 的解
因为数轴上3和 所对应的点与1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都为2,所以方程的解为3, .
(3)求不等式 的解集
因为 表示数轴上 所对应的点与1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所以求不等式解集就转化为求这个距离小于2的点对应的数 的范围.
请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 的解集,并写出这个解集.
探究二:探究 的几何意义
(1)探究 的几何意义
如图③,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 的坐标为 ,过 作 轴于 ,作 轴于 ,则 点坐标为 , 点坐标为 , , ,在 中, ,则 ,因此, 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 与点 之间的距离 .
(2)探究 的几何意义
如图④,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 的坐标为 ,由探究二(1)可知, ,将线段 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线段 ,此时点 的坐标为 ,点 的坐标为 ,因为 ,所以 ,因此 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 与点 之间的距离 .
(3)探究 的几何意义
请仿照探究二(2)的方法,在图⑤中画出图形,并写出探究过程.
(4) 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 .
拓展应用:
(1) 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 与点 的距离和点 与点 (填写坐标)的距离之和.
(2) 的最小值为 (直接写出结果)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道数学问题:“枯木一根直立地上,高二丈,周三尺,有葛藤自根缠绕而上,五周而达其顶,问葛藤之长几何?”题意是:如图所示,把枯木看作一个圆柱体,因一丈是十尺,则该圆柱的高为20尺,底面周长为3尺,有葛藤自点 处缠绕而上,绕五周后其末端恰好到达点 处,则问题中葛藤的最短长度是 尺.
如图, 为 的 边上的中线,沿 将 折叠, 的对应点为 ,已知 , ,那么点 与 的距离为
A.3B. C. D.4
如图,是矗立在高速公路水平地面上的交通警示牌,经测量得到如下数据: 米, 米, , ,则警示牌的高 为 米(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 , .
在 中, , , .如图,将直角顶点 放在原点,点 放在 轴正半轴上,当点 在 轴上向右移动时,点 也随之在 轴上向下移动,当点 到达原点时,点 停止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点 到原点的最大距离为 .
把两个同样大小的含 角的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一个三角尺的锐角顶点与另一个的直角顶点重合于点 ,且另三个锐角顶点 , , 在同一直线上.若 ,则 .
把两个同样大小的含 角的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一个三角尺的锐角顶点与另一个的直角顶点重合于点 ,且另三个锐角顶点 , , 在同一直线上.若 ,则 .
如图,已知 ,以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再以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如此下去,则线段 的长度为 .
如图,在矩形 中, , , 是 边的中点, 是 边上的动点,将 沿 所在直线折叠,得到△ ,连接 ,则 的最小值是 .
如图,在正方形 中,点 , 分别在 , 上, , 与 相交于点 .下列结论:① 垂直平分 ;② ;③当 时, 为等边三角形;④当 时,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我国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里记载有这样一道题目:“问有沙田一块,有三斜,其中小斜五里,中斜十二里,大斜十三里,欲知为田几何?”这道题讲的是:有一块三角形沙田,三条边长分别为5里,12里,13里,问这块沙田面积有多大?题中“里”是我国市制长度单位,1里 米,则该沙田的面积为
A.7.5平方千米B.15平方千米C.75平方千米D.750平方千米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在“勾股”章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翻译成数学问题是:如图所示, 中, , , ,求 的长,如果设 ,则可列方程为 .
如图,在 中, , 边上的高为4,在 的内部作一个矩形 ,使 在 边上,另外两个顶点分别在 、 边上,则对角线 长的最小值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