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这样一道数学问题:“枯木一根直立地上,高二丈,周三尺,有葛藤自根缠绕而上,五周而达其顶,问葛藤之长几何?”题意是:如图所示,把枯木看作一个圆柱体,因一丈是十尺,则该圆柱的高为20尺,底面周长为3尺,有葛藤自点 A 处缠绕而上,绕五周后其末端恰好到达点 B 处,则问题中葛藤的最短长度是 尺.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 AB = CB , AD = CD ,我们把这种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筝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 BD 相交于点 O .以点 B 为圆心, BO 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 AB , BC 于点 E , F .若 ∠ ABD = ∠ ACD = 30 ° , AD = 1 ,则 EF ̂ 的长为 (结果保留 π ) .
如图,在 ΔABC 中, D , E 分别是边 AB , AC 的中点.若 ΔADE 的面积为 1 2 ,则四边形 DBCE 的面积为 .
如图, AB / / CD / / EF .若 AC CE = 1 2 , BD = 5 ,则 DF = .
如图,某单位要在河岸 l 上建一个水泵房引水到 C 处.他们的做法是:过点 C 作 CD ⊥ l 于点 D ,将水泵房建在了 D 处.这样做最节省水管长度,其数学道理是 .
我国古代数学著作《算学启蒙》中有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其大意是:跑得快的马每天走240里,跑得慢的马每天走150里,慢马先走12天,快马几天可以追上慢马?设快马 x 天可以追上慢马,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