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1)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这条运河南北两端在哪里?中心在哪里?隋朝大运河 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这条大运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它的规模如何?(1分)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声名远播,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唐太宗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
【技术创新】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根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3)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材料反映的这件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除了材料中的这位公主外,唐朝还将哪位公主嫁到吐蕃?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弟子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
材料二: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还可做官。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的这种制度正式诞生于何时?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唐朝时期延续并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试举唐太宗、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材料二 中“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说明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请你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 人为“唐人”,许多国家至今还有“唐人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唐太宗的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2)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该诗描写了唐朝哪位统治者前期的景况?
(3)电视剧《西斿记》中的唐僧是依据哪一个历史人物原型创作的?他为唐朝与哪个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你从他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
——《大英百科全书》
材料二 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有一次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哪种制度?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
(2)唐朝时这种“选举制度”常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3)请你说说唐朝统治者对这种制度是如何完善的?
(4)从材料二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语句出自于哪个皇帝?其治国思想吸取了哪个朝代的灭亡教训?
(2)材料二中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称哪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为“人镜”?
(3)材料三体现了他怎样的民族政策?
(4)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这位历史人物的统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
(1)大运河是谁在位时期开通的?
(2)除大运河外,请你写出两个古代著名工程。
(3)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从历史角度说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
(1)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了“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2) 百家争鸣时期哪家思想学派的观点体现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他的主张是什么?
(3) 学习历史,就是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为今所用。请你从历史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出两点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史实?
(2)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参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并祭文,特别提到“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
材料二:2013年4月4日,备受瞩目的癸巳年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帝陵祭祀广场隆重举行。尽管祭祀现场下起大雨,依然阻挡不了清明节祭祖的人潮,4.6万中华儿女齐聚桥山冒雨祭祀中华名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1)4.6万中华儿女冒雨祭祀轩辕黄帝,表达了对黄帝的无限敬仰和感恩。相传,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2)谈谈你对“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的理解。
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二: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都江堰。两千多年的事实证明,都江堰真正体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意义。2000年,都江堰及其附近的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1)材料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谁在什么时期主持修筑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的作用是什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把都江堰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4)都江堰的修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引发世人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危机与抉择】
(1)面对殖民压迫、制度冲突和经济危机,美国进行抉择的相关事件分别是什么?
【科技与发展】
(2)美国的崛起与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写出其中两项科技成果。
【机遇与挑战】
(3)借助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二战后,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美国采取的政策是什么?
【思考与启示】
(4)美国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是什么?
材料一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财产并出租……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
——《汉书》中描述的江南状况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中描述的江南状况
材料四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面对材料一叙述的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材料二、三中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举一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4)通过阅读上面的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材料一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材料二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经济共同体”指的是什么?成立于什么时候
(2)阅读并依据上述材料指出这个经济共同体成立的目的。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个“高一级的整体”的建立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右图)2008年8月8日,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上,当一幅精美的巨型画卷徐徐拉开,呈现给观众的是代表中国古老文明的笔、墨、纸、砚,琴、棋等,当看见“孔子的三千弟子”表演着“和”字的发展变化,让我们不禁想起了……
材料二:(右图 )201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游孔子故里、品孔府家宴、观儒乡风情、学圣人智慧”为主题,体现儒家文化精髓,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文化上的感悟,视觉上的震撼。
请回答:
(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秦、汉两朝统治者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一,让我们不禁想起了文字和纸张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经历了如下的演化过程。(请在空白处填写正确答案)
让我们不禁想起了 时期,我国人民开始用麻造纸,在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东汉时期, 改进了造纸术,纸逐渐取代竹简、木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