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实验是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干纸花是由石蕊溶液染成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实验Ⅰ和Ⅳ小花变红色,实验Ⅱ和Ⅲ均不变色。通过该实验最终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A.稀醋酸能使石蕊变红 |
B.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红 |
C.CO2与H2O反应的生成物是H2CO3 |
D.二氧化碳与水会反应,且生成物能使石蕊变红 |
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
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 B.CO可以作燃料 |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 D.CO能用于人工降雨 |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
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
①从b端通入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⑤从a端通入氮气 ⑥从b端通入二氧化碳
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A.④⑥⑤②⑥ | B.④③⑤②③ | C.④①③①② | D.④③①②③ |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 | B.插入燃着的木条 |
C.闻气体的气味 | D.倒入澄清石灰水 |
下列物质中,不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是
A.稀盐酸 | B.燃烧的木条 | C.澄清的石灰水 | D.紫色石蕊溶液 |
在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会产生使人中毒的气体是
A.氧气 | B.氮气 | C.一氧化碳 | D.二氧化碳 |
为了区别O2与CO2两瓶(或两种)无色气体,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
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
C.分别倒入少量NaOH溶液,振荡 |
D.用塑料可乐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各倒入1∕5容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 |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点燃H2和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所以点燃H2与CO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
B.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CO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 |
C.碱溶液的pH大于7,Ba(OH)2是碱,所以氢氧化钡溶液的pH大于7 |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在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丙是一氧化碳 | B.丙是二氧化碳 |
C.乙是一氧化碳 | D.甲是一种化合物 |
如图将插入胶塞的一根光亮的红色铜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一段时间后趁热伸入装有石灰水和X气体的集气瓶中,塞紧胶塞,看到变黑色的铜丝又变为红色,同时石灰水变浑浊。则集气瓶里的X气体是
A.H2 | B.O2 |
C.CO2 | D.CO |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CO2都可以用碳与氧气反应得到 |
B.CO和CO2都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 |
C.用石蕊溶液不能区分CO和CO2 |
D.C与CO2反应要放出热量 |
“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
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
C.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
D.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一氧化碳的方法是
A.点燃 | B.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D.通入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