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在菱形ABCD中,AC、BD交于点O,AC=12cm,BD=16cm。动点P在线段AB上,由B向A运动,速度为1cm/s,动点Q在线段OD上,由D向O运动,速度为1cm/s。过点Q作直线EF┴BD交AD于E,交CD于F,连接PF,设运动时间为t(0<t<8)。问
(1)何时四边形APFD为平行四边形?求出相应t的值;
(2)设四边形APFE面积为ycm2,求y与t的函数关系式;.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S四边形APFE:S菱形ABCD=17:40?若存在,求出相应t的值,并求出,P、E两点间的距离,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已知正方形ABCD中,E为对角线BD上一点,过E点作EF⊥BD交BC于F,连接DF,G为DF中点,连接EG,CG.
(1)直接写出线段EG与CG的数量关系;
(2)将图1中△BEF绕B点逆时针旋转45º,如图2所示,取DF中点G,连接EG,CG.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将图1中△BEF绕B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3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要求证明)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是BC的中点,将△ABE沿AE折叠后得到△AFE,点F在正方形ABCD的内部,延长AF交CD于点G.
(1)猜想并证明线段GF与GC的数量关系;
(2)若将图1中的正方形改成矩形,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那么线段GF与G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改变?请证明你的结论;
(3)若将图1中的正方形改成平行四边形,其它条件不变,如图3,那么线段GF与G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会改变?请证明你的结论.
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过A作AM⊥BC于M,交BD于E,过C作CN⊥AD于N,交BD于F,连结AF、CE.
(1)求证: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
(2)当AECF为菱形,M点为BC的中点时,求AB:AE的值.
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CD=2,AD=3,以C点为圆心,作一个动圆,与线段AD交于点P(P和A、D不重合),过P作⊙C的切线交线段AB于F点.
(1)求证:△CDP∽△PAF;
(2)设DP=x,AF=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APF沿PF翻折后,点A落在BC上,请说明理由.
如图,梯形ABCD中,AD∥BC,∠BAD=90°,CE⊥AD于点E,AD=4cm,BC=2cm,AB=3cm.从初始时刻开始,动点P、Q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运动速度均为1 cm/s,动点P沿A→B→C→E的方向运动,到点E停止;动点Q沿B→C→E→D的方向运动,到点D停止.设运动时间为s,
PAQ的面积为y cm2.(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为0的三角形)解答下列问题:
(1)当x=" 2" s时,y=________cm2;当=
s时,y=________cm2;
(2)当动点P在线段BC上运动,即3 ≤ x ≤ 5时,求y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时
的值;
(3)当动点P在线段CE上运动,即5 < x ≤ 8 时,求y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直接写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使PQ与四边形ABCE的对角线平行的所有x的值.
(本小题12分)已知□AB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点P在边AD上,过点P分别作PE⊥AC、PF⊥BD,垂足分别为E、F,PE=PF.
(1)如图,若PE=,EO=1,求∠EPF的度数;
(2)若点P是AD的中点,点F是DO的中点,BF=BC+3-4,求BC的长.
如图,在锐角三角形 中, 是 边上的高,以 为直径的 交 于点 ,交 于点 ,过点 作 ,垂足为 ,交 于点 ,交 于点 ,连接 , , .
(1)求证: ;
(2)若 , , ,求 的长.
如图1,四边形 内接于 , 为直径,点 作 于点 ,连接 .
(1)求证: ;
(2)若 是 的切线, ,连接 ,如图2.
①请判断四边形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②当 时,求 , 与 围成阴影部分的面积.
如图,已知 内接于 ,点 在劣弧 上(不与点 , 重合),点 为弦 的中点, , 与 的延长线交于点 ,射线 与射线 交于点 ,与 交于点 ,设 , , ,
(1)点点同学通过画图和测量得到以下近似数据:
|
|
|
|
|
|
|
|
|
|
|
|
|
|
|
猜想: 关于 的函数表达式, 关于 的函数表达式,并给出证明;
(2)若 , , 的面积为 的面积的4倍,求 半径的长.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4,动点P从点D出发沿DA向终点A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沿对角线AC向终点C运动.过点P作PE∥DC,交AC于点E,动点P、Q的运动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运动到点A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1)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PE= ;
(2)探究: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BE为梯形?
(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和点Q,使△PQE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探究:如图1和2,四边形ABCD中,已知AB=AD,∠BAD=90°,点E、F分别在BC、CD上,∠EAF=45°.
①如图1,若∠B、∠ADC都是直角,把△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至△ADG,使AB与AD重合,则能证得EF=BE+DF,请写出推理过程;
②如图2,若∠B、∠D都不是直角,则当∠B与∠D满足数量关系 时,仍有EF=BE+DF;
(2)拓展:如图3,在△ABC中,∠BAC=90°,AB=AC=2,点D、E均在边BC上,且∠DAE=45°.若BD=1,求DE的长.
在矩形ABCD中,AB=a,AD=b,点M为BC边上一动点(点M与点B、C不重合),连接AM,过点M作MN⊥AM,垂足为M,MN交CD或CD的延长线于点N.
(1)求证:△CMN∽△BAM;
(2)设BM=x,CN=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当x取何值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y的最大值;
(3)当点M在BC上运动时,求使得下列两个条件都成立的b的取值范围:①点N始终在线段CD上,②点M在某一位置时,点N恰好与点D重合.
如图①所示,已知A、B为直线a上两点,点C为直线a上方一动点,连接AC、BC,分别以AC、BC为边向△ABC外作正方形CADF和正方形CBEG,过点D作D⊥a于点
,过点E作E
⊥a于点
。
(1)如图②,当点E恰好在直线a上时,(此时E1和E重合)。试说明D=AB;
(2)如图①中,当D、E两点都在直线a的上方时,试探求三条线段D、E
、AB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③,当点E在直线a的下方时,请直接写出三条线段D、E
、AB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已知:如图,在ABCD中,AE⊥BC,垂足为E,CE=CD,点F为CE的中点,点G为CD上的一点,连接DF、EG、AG,∠1=∠2。
(l)若CF=2,AE=3,求BE的长;
(2)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