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某一思想家“存在着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这一趋向”,这一思想家应是
A.董仲舒 | B.李贽 |
C.王阳明 | D.苏格拉底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
C.王阳明的“心学” |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道理 | B.有理而后有气 |
C.宇宙便是吾心 |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
A.孔子、孟子、荀子 | B.程颢、程颐、朱熹 |
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朱熹和王阳明都对“理”进行了不同阐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
A.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 |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
C.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D.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
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 |
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
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
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程颐主张:“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是须坐禅人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材料表明程颐
A.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 B.主张清净禅定体认天理 |
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 D.主张内心的反省 |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
A.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
B.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
C.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
D.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