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心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有理学家指责其“诋毁先儒”、“传习邪说”,但是到了明代士人阶层却从王阳明的心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心学(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B.打破孔孟学说的权威 |
C.强调人在探求理时的主体性 | D.是对理学彻底的否定 |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幅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
A.朱熹 | B.程颐 |
C.李贽 | D.陆九渊 |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 B.宇宙便是吾心 |
C.有理而后有气 |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种形象,其中“神化”和“僵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A.汉朝和隋唐时期 | B.汉朝和宋明时期 |
C.隋唐和宋明时期 | D.隋唐和晚清时期 |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万物源于“天理” | B.心即理也 |
C.存天理,灭人欲 | D.经世致用 |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衰退 | B.专制集权的巩固 |
C.理学思想的影响 | D.审美意识的觉醒 |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这表明( )
A.佛教和道教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
B.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 |
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 |
D.统治者要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万物源于“天理” | B.心即理也 |
C.存天理,灭人欲 | D.经世致用 |
《二程全书·遗书二上》云:“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尤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发明本心 | D.致良知 |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以下哪些观点或主张不属于“二程”( )
A.“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
B.“人伦者,天理也” |
C.“有了礼,就有了仁、义、智、信” |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 B.发明本心 |
C.知行合一 |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 |
B.“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
C.是否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 |
D.“格物致知”与“发明人之本心”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