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践行天理需要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具体应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坐如尸,立如斋,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气容肃”。外无妄动,便自然内无妄思。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孟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守仁 |
宋代心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有理学家指责其“诋毁先儒”、“传习邪说”,但是到了明代士人阶层却从王阳明的心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心学(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B.打破孔孟学说的权威 |
C.强调人在探求理时的主体性 | D.是对理学彻底的否定 |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幅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
A.朱熹 | B.程颐 |
C.李贽 | D.陆九渊 |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 |
B.“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
C.是否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 |
D.“格物致知”与“发明人之本心”的矛盾 |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万物源于“天理” | B.心即理也 |
C.存天理,灭人欲 | D.经世致用 |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万物源于“天理” | B.心即理也 |
C.存天理,灭人欲 | D.经世致用 |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这表明( )
A.佛教和道教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
B.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 |
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 |
D.统治者要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
明朝中后期,“安平乐道”已经不再成为士人的人格理念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弃儒就贾,成为当时商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这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 B.宋明理学的影响减弱 |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二程全书·遗书二上》云:“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尤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发明本心 | D.致良知 |
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朝代 |
唐代 |
宋代 |
元代 |
明代 |
清代 |
数量 |
2人 |
5人 |
21人 |
710人 |
7098人 |
A.政府治国严谨 B.世风每况愈下
C.儒学地位衰落 D.理学摧残人性
下图漫画《一团和气图》乍一看好似一位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而细观之弥勒佛左耳处有一道冠老者,右耳处有一方巾儒士,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这一思潮( )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 |
D.糅合了法家、道家及阴阳家的思想 |
理学家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说明他认为( )
A.“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的 |
B.“天理”和“人欲”是可以并存的 |
C.“天理”和“人欲”是同等重要的 |
D.“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