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在西汉时确立,它实质是“外儒内法”,对此最确切的理解是
A.一半儒家一半法家 |
B.儒法融合 |
C.形儒家实法家 |
D.法家为主 |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
A.秦朝 | B.汉代 | C.宋代 | D.清朝 |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 | B.恢复礼乐秩序 |
C.建立教育体系 | D.加强专制集权 |
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日:‘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优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汉元帝下诏罪己的思想因素是
A.墨家思想 | B.孟子性善论 | C.道家思想 | D.天人感应学说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天人感应”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为皇权所需要 |
B.新儒学一定程度继承了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
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A.贾谊、汉景帝 | B.晁错、汉文帝 | C.董仲舒、汉武帝 | D.魏征、唐太宗 |
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
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大一统 |
C.天人感应 | D.君权神授 |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
A.孔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反应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
B.融合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和迷信思想丰富儒学 |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
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A.道家学派 | B.法家学派 |
C.儒家学派 | D.墨家学派 |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为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