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在《对策三》中说“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B.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 D.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 B.黄老之学被推岽 |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程朱理学的盛行 |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
A.孔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韩非子 |
董仲舒提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这句话的寓意不包括
A.屈君而伸民 | B.君权天授 | C.天人合一 | D.屈君而伸天 |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
《春秋繁露》中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反映的是( )
A.春秋时,道家思想 | B.战国时,法家思想 |
C.汉初时,黄老之说 | D.武帝时,儒家思想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 |
B.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
C.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剖度 |
D.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思想 |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 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家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③⑤ |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 B.礼主刑辅 | C.天人感应 | D.兼相爱、交相利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汉代儒学教育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 ( )
A.是汉朝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 B.是当时科举制推行结果 |
C.是培养封建主义官僚集团的需要 | D.是当时人才观念的影响 |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主体思想源于 ( )
A.对儒家经典的新阐释 | B.阴阳五行学说 |
C.法家思想 | D.道家思想 |
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A.秦代 | B.汉代 | C.唐代 | D.宋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