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
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
C.有力的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
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
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因为他提出了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三纲五常” |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D.“致良知” |
下列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开始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 | B.禁止了其他各家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 |
C.儒学成为统治者信奉的唯一学说 | D.儒学丧失了抨击暴政的积极作用 |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
B.融合道家学说、法家主张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
包容、瞩目现实等特色使中华文明具有恒久弥新的魅力。回答下列各题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 )
A.民贵君轻观念 | B.大一统观念 |
C.君权神授观念 | D.天人感应观念 |
唐诗内容多姿多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唐朝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诗句是
A.“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
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
C.“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
D.“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田畦” |
明成祖姓名朱棣,其子明仁宗姓名朱高炽,仁宗之子明宣宗姓名朱瞻基,宣宗之子明英宗姓名朱祁镇。从这几位皇帝的名字来看,体现了明朝皇室命名的思想是
A.天人合一 | B.人定胜天 | C.五行相生 | D.押韵合辙 |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或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 | B.皇权至上 | C.君权神授 | D.天人合一 |
在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最初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的思想家是
A.朱熹 | B.孔子 | C.孟子 | D.董仲舒 |
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始于( )时期。
A.战国 | B.秦朝 | C.汉高祖 | D.汉武帝 |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书,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被称为历史上最典型的“罪己诏“。这一历史现象与下列哪一学派的主张相关
A.儒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墨家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 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 促进中国古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C 儒家之士成为中国 文化舞台上的主角 D 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 | B.孟子“性善论” |
C.老子“无为”思想 |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