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
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 |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该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
B.汉初休养生息,政权稳定 |
C.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
D.两宋儒学融合佛道思想,理学产生 |
“在天之变,日月薄食(蚀)。四十二月日一食(蚀)。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蚀)在常数,不在政治,年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材料反映了( )
A.老子批评周分封制 | B.苟子批判庄子主观唯心主义 |
C.王充批判“天人感应” | D.范缜批判佛教的灵魂不灭论 |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孔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黄宗羲 |
中外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回答第13、14题。
董仲舒新儒学与孔孟儒学在政治学说上的区别是
A.宣扬仁政 | B.为统治者服务 |
C.神化君主统治 | D.反对苛政刑杀 |
“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安本分,治国者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勇敢保卫好疆土,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体现这一思想主张的著作是
A.《理想国》 | B.《政治学》 |
C.《神学政治论》 | D.《政府论》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 荀子、董仲舒 |
B. | 荀子、孟子 |
C. | 商鞅、孟子 |
D. | 韩非子、董仲舒 |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 |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
B. |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
C. |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
D. |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
司马光有一首较为有名的《独乐园诗》:“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
A.诗中所谓“邪说”是指不合儒家思想的学说 |
B.诗中所谓“圣言”是指儒家经典的言论 |
C.诗中所谓“发策”是指董仲舒应策问得以进入仕途 |
D.诗中所谓“百家”是指战国以来的儒.墨.道.法各家 |
思想文化和百姓日常生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回答18~19题。
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家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学 |
B.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话皇权 |
C.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
D.顾炎武继承了“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 |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不可能存在的现象是
A.发送电报 | B.观看有声电影 | C.拨打电话 | D.乘坐火车旅游 |
2.有学者说:每一次人类文化的交流,都会带来一次文化发展的机遇。比如说,我们遇到了印度佛教就是一个很大的幸运。以下事例不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有
A.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 B.程朱理学的创立 |
C.吴道子创作《送子天王图》 | D.敦煌莫高窟的兴建 |
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被汉武帝采纳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
B.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君权神授” |
C.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上的统治方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警示君主约束自己,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