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
C.一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试液变红 |
D.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铜,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
O2、H2O和CO2都是身边常见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2能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 |
B.H2O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 |
C.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和CO2 |
D.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空气中含量越高越好 |
科学家用转基因的方法培育出一种“食电”细菌,它“吃进”电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甲烷等物质,能量转化率高达8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细菌“食电”过程能释放出氧气 | B.上述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C.这种方法能缓解白色污染 | D.“食电”细菌不属于生物 |
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进入地窖前需要做灯火实验——二氧化碳有毒 |
B.金刚石与石墨的物质性质差异较大——碳原子结构不同 |
C.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原子不同 |
D.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沙漠化——CO2排放量的增大加剧了温室效应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都正确的是
序号 |
物 质 |
杂 质 |
试 剂 |
主要操作 |
A |
CO2 |
CO |
氧气 |
点燃 |
B |
O2 |
H2O |
生石灰 |
干燥 |
C |
NaCl |
泥沙 |
水 |
过滤 |
D |
镁粉 |
铁粉 |
盐酸 |
过滤 |
许多化学物质是一柄“双刃剑”。对CO2的利弊评价不妥的是
A.“碳酸水”浇灌植物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 |
B.CO2可作灭火剂 |
C.利用干冰制造舞台、影视的云雾效果 |
D.CO2不能供呼吸,说明它有毒 |
对知识的归纳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A.物质分类 |
B.物质除杂(括号内为杂质) |
混合物:医用酒精、空气、冰水混合物 碱:火碱、纯碱、氨水 合成材料:合金、塑料、腈纶 |
KCl(KClO3):加入MnO2,加热 H2(HCl):依次通过NaOH溶液和浓硫酸 ZnCl2溶液(FeCl2):加入过量Mg粉,过滤 |
C.安全知识 |
D.物质鉴别 |
点燃H2、CO、CH4前必须验纯 逃离森林火灾现场不能顺风跑 煤矿井内要通风并严禁烟火 |
黄金与“假黄金”(黄铜):看外观 NaOH和NH4NO3:加水溶解,观察温度的变化 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灼烧,闻气味 |
A.AB.BC.CD.D
【改编】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 B.沼气用作燃料 |
C.稀有气体用于充霓虹灯 | D.活性炭吸附色素 |
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氢气前不用检验纯度
B.干冷烧杯内壁无明显变化
C.b管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D.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石灰与水反应时吸收热量
B.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C.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D.用Zn粉与MgSO4溶液反应制取Mg
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常给我们敲响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点燃氢气,提前验纯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矿井作业,注意通风D.油库重地,严禁烟火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氢气验纯B.
往试管里加锌粒
C.滴加液体D.
排空气法收集CO2
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性质彼此多处相似的是
A、CO、CO2 B、C、CO2 C、C、CO D、O2、CO
“干水”是以二氧化硅为外壳包裹了水滴的物质,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普通水的3倍多,它能加快氢和顺丁烯二酸之间的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干水”中的水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
B.“干水”中的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
C.“干水”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
D.“干水”是氢和顺丁烯二酸反应的催化剂 |
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一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
B.实验二可以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
C.实验三通过比较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可以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
D.实验四呈现出的不同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