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政党力量多元化 | B.政权更替频繁 |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 D.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
依据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内容归纳出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表现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
B.说明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
D.找到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 B.创办《青年杂志》 |
C.发动学生运动 |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
中国近代某历史人物逝世后,有人撰写了这样的挽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下列挽联同为悼念此人的是( )
A.树弱小民族解放先声,列宁而还,公其健者;与帝国主义奋斗救世,斯人已往,谁其嗣之。 |
B.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
C.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不做官,不爱饯,不变节,是我良师。 |
D.日寇凭陵,国难方殷,枪口应当向外;吾人主张,民气可用,意志必须集中。 |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
C.发动政治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该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 | B.《民报》、《天演论》 |
C.《天演论》、《时务报》 | D.《海国图志》、《天演论》 |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
C.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
D.文学革命的影响 |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到:“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
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这些文字发表的背景是
A.辛亥革命 | B.二次革命 | C.十月革命 | D.五四运动 |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道:“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材料体现的理念
A.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 |
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 |
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 |
D.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
C.发动政治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 B.清末新政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