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人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 “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
“八荣八耻”第三条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与下列哪一运动思想主张的内涵相一致
A.维新运动 | B.辛亥革命 |
C.太平天国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B.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
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
D.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些人的代表是
A.魏源、林则徐 | B.康有为、孙中山 |
C.陈独秀、胡适 | D.毛泽东、邓小平 |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
B.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
C.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
C.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苟有阻碍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密制膏丹,全都踏倒在地。”这句话可以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①对封建思想文化发起了全面进攻
②把中国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不加区分的否定了
③有先进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④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新青年》创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发行量长期徘徊在1000册左右;1918年后,发行量猛增至20000册。出现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 B.十月革命的影响 |
C.文学革命的开展 | D.五四运动的影响 |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 | B.革命 | C.科学 | D.民主 |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 |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
1923年张君劢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中说:“近三百年之欧洲,以信理智信物质之过度,极于欧战,乃成今日之大反动。吾国自海通以来,物质上以炮利船坚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以时考之,亦可谓物极将返矣。”从中可以看出张君劢( )
①抨击科学万能 ②目睹一战有感而发
③认为科学一无是处 ④认为人生的意义不能单纯依赖科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