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文化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新的文化的创造是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基础的。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4小题,24分)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的具体规定。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
材料三   人必有私,夫私者,人之心也。
——李贽《德业儒臣后论》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科学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害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儒家学说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他们主张产生的原因。(4分)
(4)材料四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看待传统儒学的?并根据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问题:从材料中提取两项关于古,近,中,西“幸福观”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既是一切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标志和符号。
——百度百科“国家文化安全”
(1)列举秦始皇、孝文帝在语言文字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简述其作用。
材料二     在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十余个,它们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几个加勒比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超过七十个,这个数字目前还在增加。英语在100多个国家被列为外语教学的第一外语。世界上有约四分之一的人口能讲流利的英语或能熟练使用英语,在世界五大洲均有讲英语的国家和人民。英语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地区性组织和行业组织中的通用语言。互联网上存储的信息中有80%是英文信息。
英国在各殖民地,开办了许多免费的教授英语的学校,对拔尖的学生发放奖学金。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的约150年中,约一半的科学技术文献是用英文写作的。在国际海事救助和航空管制方面各国按英美国家的安全和技术标准统一使用英语。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和美国已是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国。
——据百度文库资料整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概述此现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新青年》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1918年)
(3)据材料三,概括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四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4年开始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文化机构,到2014年底,在全球126个国家已建立476所孔子学院。“读经典、兴国学”也在中国国内蓬勃兴起。
——据2014年12月8日东南网资料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语言文字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
材料二
陈独秀强调,人类“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他不仅认为,“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入我们东洋的文化”;而且主张,全世界都只应该专门研究科学,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空谈哲学的时代了”。
蔡元培说:“现在中国人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先要输入科学思想。”“科学发达以后,一切知识道德问题,皆得由科学证明,与宗教无涉。”理有固然;但科学仍然有自己“所不能解答之问题,如宙之无涯矣,宇之无终始?宇宙最小分子果为何物,宇宙之全体为何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便需归于哲学。……因之,哲学既以科学为基础,闻时又成科学的归宿。科学不可能代替哲学,二者只能相辅相成。
——《角色·十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时倡导的办学方针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陈独秀与蔡元培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认识的异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激进主义是指对现实怀有强烈不满,从而产生否定的观念,并迫切寻求对现状从根本上进行剧烈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引发了世界革命,并赋予其思想……1789~1917年之间的欧洲(或实际上是世界的)政治,主要是赞成或反对1789年原则,或甚至更富煽动性的1793年原则的斗争。法国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了自由和激进民主政治的语汇和问题。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   从进化论传入中国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上,激进主义一直占据主流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可以成(视)为中国的“激进年代”。
——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
材料三   1978年底,在邓的争取下党开始推行广泛的改革,旨在终止“文化大革命”的激进和乌托邦的做法……对毛泽东遗留下来并受到苏联影响的集中化的经济计划、国有化的工业和集体化的农业进行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法国的“激进民主”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分别有什么体现?
(2)试以中国20世纪前期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二观点的合理性(至少举两例)。20世纪50年代末,“激进主义”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中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后,中国如何逐步摆脱激进主义,变革“集中化的经济计划”、“国有化的工业”和“集体化的农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思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教育。国家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严格的审
定。太学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两派。今文经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以董仲舒为首的一批儒家学者利用“阴阳
五行”学 说将儒学神学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命题。
-----《两汉太学的初兴》(中国教育史论----太学)
材料二    恭亲王奕于1860年奏议兴办京师同文馆,选八旗子弟,学习外文,并让广州、江苏督抚各选一人来京任教。但因“无人可派”,同文馆“日久未能举办”。帝国主义则乘隙而入,英国立即选派教士包尔誊为英文教习。
-------《历史教学》1981年02期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太学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说明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师同文馆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奉鸡铭60岁,段祺瑞53岁 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书院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初和二十年代前后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190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材料三 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不同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是流行,蔡元培认为“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参证”;但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有哪些政治主张?
(2)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20世纪2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业已形成的两项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究活动《走近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试对任何一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或艺术家)进行介绍和评论。(提示:请注意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主张。(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了哪些变化?(5分)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3)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6分)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4)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7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一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18、19世纪以来西方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儒家思想在东西方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为主题写一篇短文。(12分)(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6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试举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分别在这些领域中学习西方的重大事件及主张,并归纳指出在思想领域学习西方的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
材料二
陈独秀强调,人类“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他不仅认为,“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入我们东洋的文化”;而且主张,全世界都只应该专门研究科学,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空谈哲学的时代了”。
蔡元培说:“现在中国人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先要输入科学思想。”“科学发达以后,一切知识道德问题,皆得由科学证明,与宗教无涉。”理有固然;但科学仍然有自己“所不能解答之问题,如宙之无涯矣,宇之无终始?宇宙最小分子果为何物,宇宙之全体为何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便需归于哲学。……因之,哲学既以科学为基础,闻时又成科学的归宿。科学不可能代替哲学,二者只能相辅相成。
——《角色·十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时倡导的办学方针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陈独秀与蔡元培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认识的异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