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学在查阅史料时发现有如下表述:“思想界大飓风”,“欢呼三贼罢官”,“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旗为五色,民众笑开颜”。以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
B.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共对峙、国共合作 |
D.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战略转折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十月革命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 )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马克思主义,反对改良主义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
B.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
新文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 和汉武帝 “独尊儒术”,二者对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本质上的共同原因是 ( )
A.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
B.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 |
C.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董仲舒则发展了儒家思想 |
D.儒家所宣扬的“仁”极具双重性 |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经历了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化的历程。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阶级矛盾加深 | B.“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
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下列名人言论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的是
A.“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
B.“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像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 |
C.“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D.“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1921年《学艺杂志》之《文学与国家关系》一文中写到:“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数典而忘祖,舍田而耘,立见其败。”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
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思想 |
B.全盘否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
C.反对中西文化的调和 |
D.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 |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1923年)材料评述的是
A.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 |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 D.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去塞求通”的好办法是办报刊,基于这一认识,知识分子创办的是( )
A.《时务报》 | B.《民报》 |
C.《新青年》 | D.《新华日报》 |
他们认为,三纲五常“别尊卑,明贵贱”,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都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的潮流格格不入,与民主共和“绝对不可相容”。“他们”应当是:
A.洋务派 | B.维新派 | C.革命派 | D.激进民主主义者 |
某学者在编撰“近代中国妇女生活与婚姻发展史”时,依次选取了:“五四”后10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1920年的征婚广告、上海“摩登女郎”的形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冲击 | B.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 |
C.新式教育使女性思想解放 | D.西方文化思想的传播 |
1917年,《新青年》第2卷第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
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
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