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学说在先秦战国时代曾经是“言盈天下”,是与儒墨并驾齐驱的显学。杨学的宗旨是“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全性(生)葆真”。杨学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
A.儒学 | B.墨家学说 |
C.宋明理学 |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C.从万物本源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
下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清代思想家戴震认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又说“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其思想旨在
A.抨击程朱理学 | B.宣传民本思想 |
C.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 D.推动经济发展 |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材料中据说的历史人物在儒学史上的地位是
A.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 | B.使儒学取得官学地位 |
C.更新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 D.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这反映的历史文化现象是
A.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 | B.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 |
C.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 | D.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 |
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A.诚敬存之 | B.发明本心 |
C.端坐澄心 | D.读圣贤书 |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
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 |
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 |
C.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 |
D.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 |
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 |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 |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
宋代张载等人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办“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
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 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 B.强调博爱与平等 |
C.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 D.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
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