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这两种思潮是指

A.法家与道家 B.法家与儒家
C.墨家与兵家 D.黄老与儒家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张载等人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办“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戛尔尼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
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
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③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
④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国维将整个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下列对“国初之学大”的理解准确的是

A.明季遗儒,惩明儒之空疏无用,其读书以大义为先,惟求经世,实学以兴
B.雍乾之世,网罗日密,文字之狱屡起……学者怀抱才慧,遁于声音训诂以自隐
C.自外域之学输入,举世风靡,既见彼学足以致富强,遂诮国学而无用
D.外侮踵至……公羊家言三世改制之说,尤与变法相吻合,故外托今文以自尊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的深圳举办了纪念“轮船招商局史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的活动,在下列论文中最为切题的是

A.《近代珠江三角洲的水事管理新格局》
B.《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性质和作用》
C.《晚清官督商办企业制度的流变与困境》
D.《试论一九四六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竹枝词中记载着汉口民众乐园的景象“家家列肆汉江滨,南朔东西百货陈”“如云士女往来忙,百戏纷陈新市场。千盏电灯天不夜,平台高处月如霜。”下列的理解准确的有
①位置优势有利于人流、物流汇聚         ②城市开始出现商业化的娱乐活动
③开埠通商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变化         ④文化娱乐拓展了女性的生活空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金冲及等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记述:“1952年夏秋之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三个超出预期的变化:一个是国民经济任务的提前完成;另一个是工商业产值中国营产值超过了私营产值;再一个是农村中互助合作事业普遍发展起来。”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A.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
B.完成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C.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D.为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供依据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6年的《时代》周刊写道: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源于他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的改革……。那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中除“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外”还包括

A.发表南方谈话,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B.提出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进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D.增强企业活力,稳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百科全书是指概要记述人类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的工具书。但在实际使用中,被赋予了形容的意味或是某种称号的特征。下列的说法准确的有
①《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②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唐璜》是讽刺近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④《人间喜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 ”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 ”成为最时髦的名词。这里“ ”应填写的是

A.计划 B.法治 C.集体化 D.工业化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1800年以来的世界人口状况简表”。下列的相关解读准确的有

时间
1804年
1927年
1960年
1974年
1987年
1998年
世界人口(亿)
10
20
30
40
50
60

①20世纪的世界人口增长率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②工业化、全球化水平影响着世界人口的增幅
③和平安定环境造成20世纪人口总量平缓增长
④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速快于发达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与这幅时政漫画同期的大事有

A.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B.中国政府编制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C.苏联与民主德国等7国签订了《华沙条约》
D.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最后议定书》及附件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教育是人类继承经验、改造社会的重要环节。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籍。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荀子》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记载。
(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国民政府的民众识字运动的官方宣传材料中,将大众的识字与三民主义能否实现直接挂钩。在民间,经过知识分子的着力提倡而正在日趋普及的白话文正成为推行平民教育的利器。“定县实验”就是1929年晏阳初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在河北定县进行的以教育、生计、卫生、自治为主题的农村改革活动。晏阳初的献身精神和他的活动筹款能力,使定县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到1936年,定县有散布各处的平民图书馆、阅报所、问字处、图书担,有491种《平民读物》。定县农民参与戏剧、篮球、足球等活动,与传统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定县似乎处在一个“人造环境”中。后在战争威胁下,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学会被迫南迁。
——摘编自徐秀丽《平教会扫盲活动的历史考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定县实验”的认识。
在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下重要节点。

1862年《莫雷尔法案》
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联邦政府赠予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
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
开始着手建立军事职业教育体系。
20世纪40年代
军事产业职业教育中受训人数达986055人
1982年《合作训练法案》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与私人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制定的职业训练法案。法案强调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
1994年《2000年教育目标》
提出了每个美国成年人必须要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有充分的能力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百年发展的历程”解读材料信息。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日战争
日寇是一个强大而又野蛮的法西斯帝国,在军事上是占优势的。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它就占领了华北所有的铁道和重要城市。在此以前,我军在华北的作战,主要尚系配合友军行动;在此以后,我军在华北即开始单独作战,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所有这些,都是为着增强抗战力量,树立长期抗战的基础,把华北创造成为坚韧不拔的抗日基地,使中国抗战在正面战场以外更增辟出一个敌后战场,以便前后夹击敌人,制敌死命。
——一九四四年八月三日叶剑英会见美军观察组成员时的讲话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主要特点。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法治国
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在普鲁士主导下的一系列战争胜利的产物,这在德国宪法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早在很多国家把亚当•斯密的理论奉为圭臬(准则或法度)的时候,德国更强调一个国家只有达到了工业成熟期后才能够有能力转向自由贸易政策,因此更为强调政府的积极作用。《工人医疗保险法》(1883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4年)、《伤残和养老保险法》(1889年)等陆续出台,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首开了国家通过立法宏观调控社会生活的先河。
——摘编自蔡迪《19世纪末德国社会经济立法源起考》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9世纪末德国社会经济立法的相关因素。

来源: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