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项目 |
以前 |
现在(清末民初) |
日常生活 |
无照相、电影 |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
发式 |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 |
剪辫子 |
人际称谓 |
老爷、夫人 |
先生、君 |
服饰 |
长袍、马褂、旗装 |
西服、中山装、旗袍 |
A.照相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
1915年张老太爷从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饭 |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 |
C.观看电影《定军山》 |
D.拖着长辫的男人在用油票和布票买洋油、洋布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 )
①废止科举考试 ②创立中国同盟会 ③京张铁路通车 ④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成功
A.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拍电报 | B.写封书信 | C.上网 | D.打长途电话 |
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某一发达国家城市的市民,可能经历的情况有( )
①乘火车外出旅游;
②到达目的地后,打电话向家人报平安;
③晚上住进宾馆后,在电灯下看书;
④闲来无事时,上网聊天。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点
A.平等观念 |
B.民主观念 |
C.自由观念 |
D.等级观念 |
1915年张老太爷从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饭 |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 |
C.观看电影《定军山》 |
D.拖着长辫的男人在用油票和布票买洋油、洋布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其中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的是( )
A.三民主义 | B.三省吾身 | C.三大政策 | D.三权分立 |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的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
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 )
A.丝绸服饰 | B.长衫和马褂 |
C.藏族服装 | D.中山装和旗袍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此民谣出现的时间是 ( )
A.辛亥革命以后 | B.共产党的成立以后 |
C.北伐开始之后 | D.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
【改编】中华民国成立后,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A.剪辫 | B.缠足 | C.称“先生” | D.握手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