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此民谣出现的时间是 ( )
A.辛亥革命以后 | B.共产党的成立以后 |
C.北伐开始之后 | D.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
【改编】中华民国成立后,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A.剪辫 | B.缠足 | C.称“先生” | D.握手礼 |
假如你生活在中华民国时期,你可以看到或享受到的生活方式是( )
①穿中山装或旗袍 ②多数男子无辫子 ③照相 ④上网查资料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在旧社会中,女人的“三寸金莲”被形容为“小脚一双,泪水一缸”。这种现象被改变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 )
①废止科举考试 ②创立中国同盟会 ③京张铁路通车 ④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成功
A.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 D.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
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某一发达国家城市的市民,可能经历的情况有( )
①乘火车外出旅游;
②到达目的地后,打电话向家人报平安;
③晚上住进宾馆后,在电灯下看书;
④闲来无事时,上网聊天。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915年张老太爷从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饭 |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 |
C.观看电影《定军山》 |
D.拖着长辫的男人在用油票和布票买洋油、洋布 |
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 )
A.丝绸服饰 | B.长衫和马褂 |
C.藏族服装 | D.中山装和旗袍 |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
A.报童在街上叫卖 |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
C.人们用手机相互问候 | D.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符合史实的是
A.1909年,赵荣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
B.1910年,钱华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
C.1911年,孙富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D.1912年.李贵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
看电影是我们闲暇时的消遣方式之一。那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
A.《风云儿女》 | B.《铁蹄下的歌女》 |
C.《定军山》 | D.《桃李劫》 |
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三联书店 | B.商务印书馆 | C.同文出版社 | D.外文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