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示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申报》 B.人们用电话相互问候
C.飞机在空中盘旋 D.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京剧艺术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艺术第一部被拍电影的是(     )

A.西洋影戏 B.《强行剪辫》
C.《定军山》 D.《杨乃武与小白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     )
①废科举 ②创立中国同盟会 ③京张铁路通车 ④拍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了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们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市民文化生活】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近代社会生活革新】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2) 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表现。辛亥革命后礼节、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现代流行服饰变迁】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问卷调查统计表   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

城市名称
得票数
所占比例
1.广州
5863
37.4%
2.武汉
8148
52%
3.南京
878
5.6%
4.上海
117
0.7%
5.北京
461
2.9%

材料二: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1)材料一中,广州、武汉、南京得票率位居问卷前三甲。请任选一座城市用史实说明理由。
(2)1894——1911年间,孙中山作了哪些努力?为什么后来孙中山会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3)依据材料二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老张是二十世纪初的商人,他可以做到的事有
①坐京张铁路的火车去北京看香山红叶  
②在天津发电报给上海做生意的儿子
③在早饭时阅读《申报》             
④边吃晚饭边看《新闻联播》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是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①人们出行乘坐火车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        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剪辫令,要求限期剪辫,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一中两张图片是借助当时________、__________先进技术保留下来的?(4分)它们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____________传入中国的?(2分)
(2)材料二中“剪发辫”、“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分别表明了什么?(4分)
(3)材料一中图二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生活照,在民国时期他们的服饰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4分)
(4)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请分析其中的原因,从中你有何感慨?(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8分)“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写下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期望。
材料三 1933年的新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了一个“新年的梦想”特刊,国内各界人士做一场“中国梦”。在各色的梦里,有人梦想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材料四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五    1979~1997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比较表

国家
美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印度
中国
增长率
2.5
2.1
2.2
3.1
5.2
9.8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些“运动倡导者的梦想”是什么?(1分)他们为梦想所做的努力对中国近代化有什么影响(1分)
(2) 梁启超为实现其政治梦想,在19世纪末开展了什么运动?(1分)这个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1分)孙中山为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
(3) 材料三中“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这个梦想最终实现了,实现的表现是什么?
(1分)
(4) 材料四中的“两种梦想”,今天已变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个梦想开始实现的标志是什么?(1分)
(5) 从材料五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人最早看到的中国电影于何时拍摄的

A.1896年 B.1905年 C.1909年 D.1912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解放战争时期 B.改革开放前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现代化(又称近代化)的探索经历坎坷,过程曲折,给人们的启示也非常深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洋务运动艰难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材料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使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30年,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才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社会习俗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近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简要说明20世纪初思想文化近代化探索活动在我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道路中的两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4)材料四所述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中国“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你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哪些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
(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