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
A.报童在街上叫卖 |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
C.人们用手机相互问候 | D.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中你不可能见到的是
A.报纸 | B.握手 | C.电脑 | D.裹脚 |
揭开中国电影事业序幕的是
A.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
B.1905年拍摄《定军山》 |
C.20世纪初有声电影的出现 |
D.阮玲玉等优秀演员的走红 |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902年袁世凯向慈禧进贡了一辆奔驰轿车,可她坐了一次就不用了。原因是司机不跪且坐在她的前面,解决不了“尊卑”问题。此事说明( )
A.慈禧太后生活简朴 | B.当时中国社会不需要汽车 |
C.中国汽车严重依赖外国 | D.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观念的阻碍 |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
跪拜礼有损人格。我国废除这一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是在
A.鸦片战争后 | B.洋务运动后 |
C.戊戌变法变法后 | D.辛亥革命后 |
照相摄影锁定了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段。下图反映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令的实施 |
B.旧军队的军人欺压百姓 |
C.列强押送中国劳工出境 |
D.革命军在街头动员人民起来革命 |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百年前,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
A.《马路天使》 | B.《渔光曲》 |
C.《定军山》 | D.《十字街头》 |
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报》 ②坐飞机 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④拍电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 B.书信 |
C.有线电话 | D.邮政通信 |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井田,开阡陌 ”——严复。“此事”指:( )
A.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 | B.《申报》在上海创刊 |
C.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 D.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的拍摄 |
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 )
A.《中外纪闻》 | B.《国闻报》 | C.《民报》 | D.《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