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
A.戊戌变法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下列属于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 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
④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近代的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有
①周末去电影院看电影
②与同学到照相馆合影
③将文章投到报社发表
④男子留短发
⑤妇女可以不再缠足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③④⑤ |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轮船只是在沿江沿海的口岸城市才出现 |
B.铁路的数量还很稀少 |
C.电影和报纸已很普及,在城市和农村都能看到 |
D.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
下列关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9世纪40年代以后照相技术传入我国 |
B.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
C.革除了官场中的“大人”“老爷”称呼;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
D.穿西装的人遍及城乡各地 |
下列现象与近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错的一项是( )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割占台湾的消息,悲愤万分 |
B.刘某乘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
C.戊戌变法期间,王某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
D.李某在1895年路过威海卫时看到了北洋水师的覆灭 |
在一部反映清末中国知识分子曲折人生的历史小说中,主人公生于1840年,60岁去世,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
A.到江南制造总局工作 |
B.为《申报》撰稿 |
C.到京师大学堂任教 |
D.加入同盟会 |
小明的理想是当导演。如果他要编排一个以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剧本,请你设计正确的剧中场景道具( )
A.(1)(2)(3)(4) | B.(1)(2) |
C.(3)(4) | D.(1)(2)(4) |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12年,赵某夫妇分别穿着中山装和旗袍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
B.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同八国联军谈判 |
D.1912年孙中山在电影院欣赏3D电影 |
根据《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的特点,下列哪一事件不可能作为“时政要闻”的内容出现在《申报》上
A.林则徐虎门销烟 |
B.“定远”舰驶抵天津大沽口 |
C.“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
②坐轮船出国留学
③陪朋友看电影
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点
A.平等观念 |
B.民主观念 |
C.自由观念 |
D.等级观念 |
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报》 ②坐飞机 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④拍电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是:
A.《申报》 | B.《沪报》 | C.《新青年》 | D.商务印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