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唐胥铁路 | B.淞沪铁路 |
C.滇越铁路 | D.京汉铁路 |
看电影是我们闲暇时的消遣方式之一。那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
A.《风云儿女》 | B.《铁蹄下的歌女》 |
C.《定军山》 | D.《桃李劫》 |
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
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
C.废除科举制度 |
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
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 B.书信 |
C.有线电话 | D.互联网 |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A.乘轮船、火车出行 | B.使用无线电话与亲友联系 |
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 D.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 |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斛。”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 ( )
A.饮食习俗的西洋化 | B.文化娱乐的大众化 |
C.服饰发型的革命化 | D.称谓礼仪的平等化 |
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报》 ②坐飞机 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④拍电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民国八年,在《申报》上可能会看到下面哪一则最新时政消息?( )
A.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 B.《新青年》创刊 |
C.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 D.遵义会议召开 |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类别 时期 |
发式 |
服饰 |
称谓 |
礼节 |
脚形 |
辛亥革命前 |
剃发留辫 |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
大人 老爷 |
跪拜 作揖 |
缠足 |
辛亥革命后 |
强令剪辫 |
中山装 旗袍 |
先生 某君 |
鞠躬 握手 |
天足 |
A. |
大众传媒的发展 |
B. |
习俗风尚的变革 |
C. |
交通工具的更新 |
D. |
通讯设施的完善 |
近代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这首竹枝词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内容是( )
A. | 星期工作制的实行 | B. | 大众传媒的流行 |
C. |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人 | D. | 民众服饰的多样化 |
下图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图标,该机构创立的时间、地点是( )
A.1897年上海 | B.1900年北京 |
C.1901年南京 | D.1937年重庆 |
下列有关近代前期社会生活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周某在《申报》上读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非常气愤 |
B.戊戌变法期间,郑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
C.吴某乘坐火车,沿京张铁路迸京,参加科举考试 |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
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 )
①废科举 ②创立中国同盟会 ③侯德榜研制成功纯碱 ④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被引入到中国。它最初被用于哪一方面
A.传播新闻报道 | B.方便商品贸易 |
C.传递军事政治信息 | D.方便亲友间的联系 |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 | ①③④ | B. | ①②③ | C. | ②③④ | D. | 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