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下列各组物质,选择的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 和 :闻气味 |
B. | 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 |
C. | 浓盐酸和浓硫酸:分别用玻璃棒蘸取点在滤纸上 |
D. | 溶液和 溶液:分别加入 溶液 |
各组括号内,除杂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CO中混有少量的CO2(澄清石灰水) | B.N2中混有O2(炽热的铜粉) |
C.CO2中含有少量的CO(点燃) | D.水中含有少量的泥沙(过滤) |
如图所示,一木块漂浮于X上,向X中缓缓加入(或通入)少量物质Y后,木块逐渐上浮,则X与Y可能是(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X |
水 |
氢氧化钙溶液 |
稀硫酸 |
硫酸铜溶液 |
Y |
食盐 |
二氧化碳 |
镁粉 |
铁粉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下列有关CO2和CO的叙述,正确的是
A.CO2、CO都能用于灭火 |
B.二者的组成元素相同,密度也相同 |
C.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CO不能 |
D.CO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不需要进行尾气处理 |
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澄清石灰水 | B.闻气味 | C.石蕊溶液 | D.点燃 |
由下图所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A.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 |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C.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
D.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 |
对知识的归纳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A.物质分类 |
B.物质除杂(括号内为杂质) |
混合物:医用酒精、空气、冰水混合物 碱:火碱、纯碱、氨水 合成材料:合金、塑料、腈纶 |
KCl(KClO3):加入MnO2,加热 H2(HCl):依次通过NaOH溶液和浓硫酸 ZnCl2溶液(FeCl2):加入过量Mg粉,过滤 |
C.安全知识 |
D.物质鉴别 |
点燃H2、CO、CH4前必须验纯 逃离森林火灾现场不能顺风跑 煤矿井内要通风并严禁烟火 |
黄金与“假黄金”(黄铜):看外观 NaOH和NH4NO3:加水溶解,观察温度的变化 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灼烧,闻气味 |
A.AB.BC.CD.D
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氢气前不用检验纯度
B.干冷烧杯内壁无明显变化
C.b管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D.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石灰与水反应时吸收热量
B.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C.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D.用Zn粉与MgSO4溶液反应制取Mg
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常给我们敲响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点燃氢气,提前验纯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矿井作业,注意通风D.油库重地,严禁烟火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氢气验纯B.
往试管里加锌粒
C.滴加液体D.
排空气法收集CO2
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性质彼此多处相似的是
A、CO、CO2 B、C、CO2 C、C、CO D、O2、CO
“干水”是以二氧化硅为外壳包裹了水滴的物质,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普通水的3倍多,它能加快氢和顺丁烯二酸之间的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干水”中的水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
B.“干水”中的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
C.“干水”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
D.“干水”是氢和顺丁烯二酸反应的催化剂 |
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一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
B.实验二可以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
C.实验三通过比较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可以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
D.实验四呈现出的不同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