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间可发生如下化学反应:Y+ZCl2===Z+YCl2 X+ZCl2===Z+XCl2 Y+2HCl===YCl2+H2↑ X+HCl不反应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Z>Y>X | B.X>Y>Z | C.Y>X>Z | D.Y>Z>X |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因为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相同 |
B.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 |
C.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
D.因为金属铁可以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所以金属铜也可以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
B.镁条在耐高温的密封(内含空气)容器中加热 |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锌粒 |
D.分别向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铁和铝 |
将质量相等的A、B、C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已知:A、B、C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
A.反应速率最大的是A
B.放出H2的质量是A>B>C
C.相对原子质量是A>B>C
D.金属活动性顺序是A>B>C
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①② | B.只有③ | C.②③ | D.①②③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 稀盐酸中分别加入 锌粉、镁粉 |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对应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A.甲实验中黄铜片(铜的合金)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说明铜合金的硬度比铜大 |
B.乙实验可以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生成碳酸,又可说明二氧化碳显酸性 |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
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进行了下图实验,并对溶液A和固体B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A中一定存在Zn(NO3)2 | B.溶液A中可能存在Cu(NO3)2 |
C.实验说明加入的锌粉是过量的 | D.试验中所涉及的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 |
某学生为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①将Fe、Ag分别加入到CuSO4溶液中;②将Fe、Ag分别加入到FeSO4溶液中;③将Fe分别加入到CuSO4、AgNO3溶液中;④将Cu 分别加入到FeSO4、AgNO3溶液中。其中可行的方案有
A.①或④ | B.①或② | C.②或③ | D.③或④ |
金属锰(Mn)通常显+2价,锰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A.Mn+2HCl=MnCl2+H2↑ |
B.Mg+MnSO4=MgSO4+Mn |
C.Mn+Cu(NO3)2=Mn(N03)2+Cu |
D.Fe+MnSO4=FeSO4+Mn |
把铝箔放入CuCl2溶液中,铝箔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一会儿又有大量气泡冒出。同学们对“放出气体”这一异常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其中没有价值的是
A.小宇同学推测气体是氢气并检验 | B.小琪同学猜想CuCl2溶液可能含有盐酸 |
C.小寒同学认为气体是氨气并检验 | D.小梁同学认为试剂变质,更换后再实验 |
现有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放入浓度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X、Y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成氢气的质量:X﹥Y | B.金属活动性:Y﹥X |
C.消耗硫酸的质量:X﹥Y | D.相对原子质量: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