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干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
-——《三宇经》
【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
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四】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
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
至儿女、弟弟:郭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
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
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
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
【材料五】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
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五、均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材料六】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列举秦汉至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儒学家的努力。
(3)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顾炎武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儒学进行取舍给社会带来怎样积极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
(5)根据上述材料,对于儒学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应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文化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喜爱那根链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
D.东亚的发展既吸取了西方文明,又继承了儒家文明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4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8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4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
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贴切的论点应是
A.“三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 |
B.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 |
C.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
D.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干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
-——《三字经》
材料二 表3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
算学、重学、电学、声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
中卷:“西政”诸书 |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
下卷:杂类之书 |
游记、报章、格致 |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 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 “西学东渐” 有何新的发展?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先后以哪些西方的方法来改造中国?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 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
我们认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下列儒家思想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包括
①尊师重教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天人协调 ④和谐和中庸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 |
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 |
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
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 B.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
C.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 |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
C.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 | D.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 B.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
C.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则,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