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A.多是空谈救国或者盲目爱国 |
B.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
C.在当时其愿望可以变成现实 |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
英国学者埃德温·J·丁格尔以亲身经历写下《中国革命记》一书,他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皇帝的逊位,而且是守旧而虚假的中国文明在生机勃勃的西方文明面前的毁灭。”他在此( )
A.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
B.实质认为西方的文明战胜了中国的文明 |
C.指出英国政治体制左右了中国革命进程 |
D.用文明史观客观分析革命的结局和影响 |
章太炎在评价近代某位历史人物时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这位历史人物是 ( )
A.黄兴 | B.宋教仁 | C.胡适 | D.陈独秀 |
孙中山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1902年,他鼓励留日学生刘成禺搜集资料,写出一本太平天国史来,孙中山先生为之作序。孙中山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号召留学生了解本国革命史 |
B.借用太平天国号召革命党人团结 |
C.借太平天国史事宣传排满反清 |
D.宣传太平天国反抗外国侵略的事迹 |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这次“革命”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907年《神州日报》刊登一首悼念诗:“深山有虎称专制,天国无花不自由。千百罗兰相继起,利刃能断几人头。”它所描写的可能是
A.太平军将士坚守天京 | B.义和团运动被镇压 |
C.革命党人英勇就义 | D.五四进步青年被捕 |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期望我国革命
A.排满反清相结合 | B.反帝反封相结合 |
C.民族民生革命一体 | D.民族民主革命一体 |
下图为《重庆日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栏,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大汉四川军政府视结辫为落后象征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旧习俗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辛亥革命以排满兴汉为革命根本目的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
领导阶级 |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
重大斗争 |
19世纪中期 |
农民阶级 |
平均主义 |
太平天国运动 |
19世纪末 |
资产阶级 |
兴民权、君主立宪 |
维新变法运动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农民阶级 |
扶清灭洋 |
义和团运动 |
20世纪初 |
资产阶级 |
三民主义 |
辛亥革命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痛苦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这从根本上说明当时中国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 |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
C.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的成功 |
D.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
下面四幅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经历的历史巨变的是( )
① 中山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会议 ②五四运动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下列言论与材料原意相近的是 ( )
A.“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
B.“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 |
C.“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难一根本之条件。” |
D.“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日兴民权。” |
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进行总结:“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大定,所谓‘民
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对这个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为民众普遍接受 |
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
C.民众对“民国共和”理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
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
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 |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C.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技,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