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下图为1833—1913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对此图表解释正确的是
A.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共和”,反映了清政府要民主但不放弃帝制 |
B.1898—1903年“民主”出现的频率增高,原因是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 |
C.1903—1908年“民主”、“共和”出现的频率均高,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D.1908—1913年 “共和”出现的频率增高,原因是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影响 |
“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宣告了( )
A.辛亥革命已经胜利 |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C.清朝统治已被推翻 | D.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
“领导和参与辛亥革命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作为原来的统治者的士绅阶层,第二是以反对满族统治为宗旨的汉族民族主义者,第三是以推行现代民主共和为己任的革命者。相对而言,第三部分即立志推进民主共和的力量是最弱的。但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却恰恰落在了这最弱的一部分力量的肩上。”之所以如此的主要原因是( )
A.反专制行共和是民主革命的纲领 |
B.民主革命成为各阶层的共识 |
C.主要政治力量的联合支持和拥护 |
D.资产阶级革命派影响更广泛 |
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
B.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
D.《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汪精卫在孙中山的政治遗嘱中提炼出的两句话。孙中山逝世时正在进行的“革命”是
A.辛亥革命 | B.二次革命 |
C.护法运动 | D.国民大革命 |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三》
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
(3)阅读材料三,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这里的“一场革命”可能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
A.《时务报》 | B.《国闻报》 |
C.《申报》 | D.《民报》 |
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中国的美国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以下哪一项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
A.火车时代,“乘风而行” | 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 |
C.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 | 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 |
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有四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
①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②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⑤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⑤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⑤ |
“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2013年3月,李克强在总理答记者会上以此作为开场白。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世界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称 |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临时约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颁布时间 |
1787年颁布 |
1911年 |
1954年颁布 |
制定机构 |
国会制定 |
南京临时政府众议院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
特点 |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
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
评价 |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
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点 D.评价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辛亥”年,在这两个“辛亥”年,中国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B.都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
C.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