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主革命的进程 | B.政体频繁的更替 |
C.社会思潮的演进 | D.社会风俗的嬗变 |
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A.实行君主立宪 | B.学习西方民主 |
C.争取国家独立 | D.实现个人自由 |
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政治之悍敌也。……贵族之于平民,固少数也;其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力,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后此平民亦能以之为型,以之为循。”此论主张的是( )
A.共和 | B.民主 | C.帝制 | D.自由 |
有学者认为:晚清的反满革命其实就是一场“秀才造反”的读书人革命,但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而是“侠士”们的革命。清末及民国初年侠义之风盛行,并产生大量的文人侠士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 | B.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
C.留日及民主之风日益盛行 | D.科举制废除文人入仕难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
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
B |
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
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成果 |
C |
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 |
开启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
D |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明引发了发电机、无线电的发明 |
促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
严复说“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严复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主张君主制 |
B.严复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的共和制道路 |
C.严复认为共和制不适合地域地大民众的国家 |
D.严复认为复辟君主专制不是救国的正途 |
有学者在评论近代中国某场战争时指出“(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此后,中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下列言论代表了这场战争后中国救亡思潮主流的是( )
A.“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
B.“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
C.“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D.“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这己经预示着后面将有更加猛烈的风潮,不仅包括政治革命,而且包括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
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
D.维新变法更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 |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
近代史专家徐中约认为,1898年戊戌政变削弱了汉人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满人重新占据了要职。这些人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太后也决定不再向外国列强作出更多的让步。作者认为戊戌政变
A.维护了民族独立 | B.直接导致革命发生 |
C.顺应了中国近代化 | D.表明清廷日趋保守 |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材料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增强维新派的实力 | B.守旧大臣阻挠破坏变法 |
C.减轻了变法的阻力 | D.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
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屡奉慈禧懿旨访拿康、梁,但他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议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他还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以待他日效力国事”。这表明李鸿章( )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 B.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
C.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 | D.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