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欲制胜于人,必尽知其成法,而后能变通,而后能克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该观点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
B.表达了维新派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
C.代表了顽固派的普遍愿望 |
D.成为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廿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谓不公乎!”材料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
C.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 D.向往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这种说法( )
A.不正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
B.不正确。从当今看,中国传统思想依然占据主流文化地位,传统并没有消亡 |
C.正确。“打倒孔家店”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
D.正确。白话文运动导致古文阅读理解的困难,不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承 |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
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见,胡适主张( )
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 | B.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
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 | D.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 |
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都已经提出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早期维新派主张中国效法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主张光绪帝效法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厉行改革,清末在“预备立宪”中则采用德日模式。上述过程反映出
A.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缺乏社会基础 |
B.满洲贵族不愿放弃绝对权力 |
C.知识界的主张背离了中国国情 |
D.德日经济的成功对中国产生决定性影响 |
下图是对近代文献使用“革命”、“维新(含改革、改良)”的次数统计。对该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两词使用次数开始增加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 |
B.190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说明革命力量超过改良势力 |
C.192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受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
D.两词使用次数能够体现改革与革命势力的消长趋势 |
康有为认为,孔子谈的尧舜之治,其实是指太平世的民主政治原则;而所说的文王之治,指的是升平世的君主立宪原则。在康有为看来,尧舜是否真有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的政治理念,是要达到民主政治的“太平世”。康有为的“太平世”( )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 | B.效仿英国的政体 |
C.开明君主的专制统治 | D.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度 |
“中国道统相传,陈陈相因,积习太深,以至于形成‘染缸’,民族衰弱至此亦是自然之事;这道统主要是儒、道、佛,其害无穷!”近代对传统文化持这种态度的最有可能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 B.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 D.资产阶级共和派 |
钱玄同曾以赞佩的口吻说:“他读史与观世,有极犀利的眼光,能揭发中国社会的痼疾,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及《新青年》中他的《随感录》所描写所论述的皆是,这种文章,如良医开脉案,作对症发药之根据,于改革社会是有极大的用处的。”这是在赞扬( )
A.陈独秀“民主与科学”思想 | B.陈独秀组织发起的文学革命 |
C.胡适在新文学革命上的贡献 | D.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批次 |
留学时间 |
留学初衷 |
第一次 |
晚清 |
① |
第二次 |
民国初期 |
② |
第三次 |
国民政府时期 |
科枝救国 |
第四次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③ |
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B.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这主要是指( )。
A.近代政治变革缺乏民众参与 | B.政府党和在野党之间争斗激烈 |
C.中国人民缺乏革命的觉悟 | D.中国缺乏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