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月,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人提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这一思想主张当属于
A.洋务派 | B.早期维新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近代中国最早倡导这一观点的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
下列两组漫画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下列哪一人物与这一运动没有直接关系?
A.陈独秀 | B.孙中山 |
C.鲁迅 | D.李大钊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内容,这里的“新”指的是( )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 B.开始了文学革命 |
C.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 D.开始成为一场政治运动 |
1917年,《新青年》2卷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 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 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巴金在其不朽的名作《家》中描写了孔教会会长冯老爷遭到以觉慧为代表的新知识青年的猛烈批判。这一历史现象应发生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近代有篇文章回顾中西文化争论,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今日”是指( )
A.鸦片战争时期 | B.洋务运动时期 |
C.戊戌变法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师夷长技以自强” |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要区别在于( )
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 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
③提出者的阶级立场完全不同 ④影响不同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