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②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 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涮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袁世凯统治 B.反对尊孔复古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此人的主张是属于下列哪一派(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三  泰西(西方)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并说明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三,指出其主张代表的政治派别,各派为实现其思想主张进行了怎样的具体实践?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其思想主张有何明显的进步?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彼特拉克在诗里控诉罗马教廷是“万端诡计的熔炉,阴暗的牢房;善良在那里凋谢,邪恶在那里滋长。”他倡导以“人的学问”来对抗“神的学问”。
材料二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篡夺并被应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证券也。……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润育自由之宪法也……此专制复活之先声也。
——1917年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思想?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主张?这一主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3)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什么联系?
(4)分别指出三则材料的作者在思想领域里的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 ②洋务派 ③维新派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

A.学造器物 B.仿行制度
C.提倡思想解放 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7年,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宗旨是

A.推动人的全面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早期维新思想认为:“欲张国势,……莫要于设议院。”“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                ②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结合
③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      ④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王韬 B.康有为
C.粱启超 D.陈独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

A.新思想新文化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军事技术方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