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
A.多是空谈救国或者盲目爱国 | B.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
C.在当时其愿望可以变成现实 |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
郭斌铄教授曾这样评价一位中国近代思想家:“先生于中西治术学理,实能究极源委,有以探其异同得失之所在……其翻译西书,志在补偏救弊,有目的、有分寸,与盲从西人,一往不返者大异。”这位思想家是( )
A.魏源 | B.严复 |
C.康有为 | D.谭嗣同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
A.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
B.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C.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
D.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超越 |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
C.林则徐是主张学习两方的先进思想家 |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 B.抵制保皇势力 |
C.宣扬传统文化 | D.激发民族主义 |
梁启超说:“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这表明梁启超的认识是( )
A.民权是国家主权的基础 | B.统治者应是民权的代表 |
C.民权保障是爱国的前提 | D.国民自治决定国家兴亡 |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B.托古改制 |
C.变者天下之公理 | D.祖宗之法不足守 |
陈独秀说:“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人之宪法,非我辈生人之宪法也。”这表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
A.主张把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相结合 | B.崇尚西方社会的现代法治 |
C.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 | D.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谭嗣同的《仁学》一书引用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传诵的名言:“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可见
A.该书作者系“开眼看世界”之人 | B.该书思想与维新思想相对立 |
C.该书发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最强音 | D.该书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