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据《汉书·古今人表》统计: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新人”(即非世袭贵族出身的人),分别占当时总人数的32%和60%,如齐相邹忌、秦相范睢、楚令尹吴起等皆属其中。这表明当时(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
B.察举制冲击了世卿世禄制 |
C.社会结构日益活化 |
D.政治权力和经济势力分离 |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分封制的目的是扩张疆土 |
B.诸侯国领地不能随意扩张 |
C.分封制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
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
A. | 废除世卿世禄制 | B. | 整顿官场风气 |
C. | 削弱王室的特权 | D. | 废除分封制 |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B. |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
C. |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
D. |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王国维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故兄弟之中有未立而死者,其祀之也与己立者同。”这表明
A.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承继制度 |
B.周代的承继制度比商代更合理 |
C.周代在继承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 |
D.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承继制度 |
千金难买美女一笑,周幽王有权就是任性。公元前782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火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
A.东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
C.幽王荒淫无道 |
D.分封制下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 |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
结合西周分封制有关知识,观察孔子十四世祖示意图,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是受封于
A.宋的商朝旧贵族后裔 | B.鲁的周公长子后裔 |
C.宋的姬姓贵族后裔 | D.鲁的微子启后裔 |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内开拓疆土,加强君主专制;对外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的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皇位继承( )
A.破坏了分封制 | B.是以武力夺取帝位的 |
C.不符合古代宗法制 | D.损害了封建史家的利益 |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
地图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下图可用于了解( )
A.西周分封列国 | B.战国诸侯兼并 |
C.汉初郡国并行 | D.五代十国形势 |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
【改编】《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从题干材料中不能够直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
A.当时正处于周朝统治时期 |
B.此时期分封制的作用明显 |
C.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
D.分封制具备制度性的保障 |
【原题】《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