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矣。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老子 B.荀子
C.朱熹 D.王阳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中指出:“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材料主要反映出

A.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
B.整个儒家道德伦理是形而上的天理的源头
C.天理不具有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标准的意义
D.理学在重建儒家信仰的同时放弃了对道德价值源头的思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

A.重建儒学的信仰 B.完善心学体系
C.否定孔子的权威 D.批判专制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现念淡薄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C.劝导百姓遵循某种生活秩序
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

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C.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A.程颢 B.李贽 C.朱熹 D.王守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观点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夫民者,为君者有之,为臣者助君理之”
C.“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D.“初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