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下列说法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因信称义”,“致良知” |
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 B.强调博爱与平等 |
C.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 D.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
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说:“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之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借),不敢私与。”限制子女经济权的目的是( )
A.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 B.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
C.教育子女勤俭持家 | D.维护纲常伦理秩序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汉赋和唐诗 | B.话本和小说 |
C.元曲和傩戏 | D.风俗画和文人画 |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
B.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
C.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
D.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
《朱熹家训》云:“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与此思想相一致的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C.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谋其功 |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来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因信称义,致良知 |
某学者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大师时,曾经这样比喻:第一个人,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放空方法;第二个人会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第二个人”指的是
A.老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守仁 |
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
《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情节:忠义堂原叫聚义厅,晁盖中箭生亡后,宋江成了山寨之主,他便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并在门前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里面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 B.“天人感应”学说 |
C.宋明理学思想 | D.“经世致用”思想 |
唐朝禅宗大师惠能有一首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 B.存天理,灭人欲 |
C.制天命而用之 |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宋代智圆法师强调儒释一致。他主张“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释者修身之教,故谓之内典。……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拳拳服膺,罔敢懈慢。”根据材料,智圆法师主张( )
A.三教合一 | B.儒学为体,佛学为用 |
C.“菩提心即忠孝心” | D.佛学为体,儒学为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