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思想家认为:“没有车马便没有御道,没有牢醯、璧币、钟磬、管弦便没有礼乐之道”,从而明确指出了在器之外、器之先安置一个“无形之上”的精神本体的说法乃是一种谬说.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王守仁 | B.陆九渊 |
C.王夫之 | D.顾炎武 |
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该是 ( )
A.万物的本源 | B.穷理的方法 |
C.理气的关系 | D.“存天理,灭人欲”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朝觐者不之殷(商)而之周,讼狱者不之殷而之周,于是周为天子,而殷为侯服矣。”下列与作者观点类似的是( )
A.“穿衣吃饭就是伦理” | B.“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
C.“天下为主,君为客” | D.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
D.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
阅读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不能说明( )
A.宋元时期民办书院占主导地位 |
B.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占主导地位 |
C.国家越来越重视官办书院 |
D.国家逐渐放宽民间办学的限制 |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以下思想观点与之相近的是( )
① “万物始于水”
② “气者,理之依也”
③ “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
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
B.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
C.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
D.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
D.《三言二拍》:“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
“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这体现的是( )
A.文艺复兴的人文追求 |
B.启蒙运动的政治理想 |
C.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 |
D.道家的自然达观理念 |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李贽 | D.王夫之 |
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 D.本善习远 |
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