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陆九渊 |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闲着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向,儒、佛、道三家逐渐融合。“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体现的是
A.佛教与道教的融合 |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
C.三教的融合 | D.儒学与道教的融合 |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信仰得救;致良知 |
康熙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朕以为孔、孟之后又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
A.借此彰显自己的汉学功底 | B.以儒家思想巩固统治 |
C.内心仰慕崇拜儒学 | D.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 B. |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
C. |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 D. |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 孔子 | B. | 董仲舒 | C. | 朱熹 | D. | 陆九渊 |
“鹅湖之会”是指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熹“理学”和陆九洲“心学”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下述不可能是朱熹言论的是( )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
B.“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
C.“柳院竹斋茅店,云芜风树烟溪。听彻残阳晓月,不论巴蜀东西” |
D.“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
据说,长沙岳麓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这幅对联的上联,是朱熹在此讲学时所题,千年后的现代学者冯友兰为其题写了下联。根据你对朱熹学说的理解并结合特定场合,为其选择一个横批
A.格物致知 | B.天人感应 | C.君权神授 | D.弘博王道 |
“这一拜,保国安邦志慷慨,建国立业展雄才;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这一拜》歌曲中体现的忠义思想,主要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 B.“天人感应”学说 | C.宋明理学思想 | D.“经世致用”思想 |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家父掌权日益趋于巩固 |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发明本心 | D.至良知 |
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