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
① “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④提出“民贵君轻”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从秦朝到西汉,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取决于
A.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需要 | B.人民的需要 |
C.儒家思想内容有了新发展 | D.皇帝个人的喜恶 |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 D.宋朝程朱理学 |
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 |
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 |
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 |
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服从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
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
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 D.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
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异端”思想家李贽
A.提倡拜金主义,发展工商实业 |
B.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
C.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
D.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仁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君权神授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
A.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 B.正统的儒家学说 |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的儒学 | D.儒家学说与权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