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可作电池的原料,也会造成环境污染。请根据有关反应回答问题。
(1)以CH4和H2O为原料,通过下列反应可制备甲醇。
①CH4(g)+H2O(g)⇌CO(g)+3H2(g) △H =+206.0 kJ·mol-1
②CO(g)+2H2(g)⇌CH3OH (g) △H=-129.0 kJ·mol-1
则CH4(g)+H2O(g) ⇌CH3OH (g)+H2(g)的△H= kJ·mol-1。
(2)将1.0 mol CH4(g)和2.0 mol H2O(g)通入容积为10 L的容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①,测得在一定压强下CH4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设100℃时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为5 min,
则这时间段v(H2)= mol·L-1·min-1。
(3)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CO和H2充入密闭容器发生反应②。达到平衡后,若压缩容器体积至原来的,对平衡体系产生的影响是 (填序号)。
①c ( H2 )减小 ②CH3OH 的物质的量增加 ③新平衡时,减小,
④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 ⑤平衡常数K增大
(4)电解法可消除甲醇对水质造成的污染,原理是:通电将Co2+氧化成Co3+,然后Co3+将甲醇氧化成CO2和H+(用石墨烯吸附除去Co2+)。现用下图装置模拟上述过程,则:
①Co2+在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②请完成除去甲醇的离子方程式:Co3++CH3OH+ = Co2++CO2↑+6H+
研究碳、氮氧化物的性质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高温时,用CO还原MgSO4可制备高纯MgO。
①750℃时,测得气体中含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由MgO制成的Mg可构成“镁——次氯酸盐”电池,其装置示意图如图1,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
(2)化合物甲、乙是两种氮的氧化物且所含元素价态均相同,某温度下相互转化时的量变关系如图2所示:
①甲的化学式是 ;
②图中a、b、c、d四点中,表示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t1~t2时间内v正(乙) v逆(甲)(填“>”“<”或“=”)
③反应进行到t2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3)用H2或CO催化还原NO可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
已知:2NO(g) = N2(g) + O2(g) △H = -180.5kJ·mol-1
2H2O(l) = 2H2(g) + O2(g) △H = +571.6kJ·mol-1
则用H2催化还原NO消除污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12分) 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3mol A、0.08mol C和一定量的B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左图所示[t0~t1阶段的c(B)变化未画出]。右图为t2时刻后改变容器中条件,平衡体系中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且四个阶段都各改变一种条件,所用条件均不同。已知t4~t5阶段为增大容器体积(即减压)。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t1 = 30s,则t0~t1阶段以C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C) = ;t1~t2的平衡常数K = 。
(3)若t2~t3阶段,C的体积分数在不断地变小,则此阶段没有平衡前v(正) v(逆)(填“>”、“=”或“<”)。
(4)t5~t6阶段改变的条件为 ; B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T ℃时,在容积为0.5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某一反应,且测得不同时间容器中四种物质A、B、C、D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物质A、B、C均为气态、D为固态,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容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前2 min,v(A)=______________ mol·(min·L)-1。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
A.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消耗0.1mol的B同时生成0.1mol的D
D.B的物质的量不变
(4)T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5)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措施能使A的转化率增大的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只增加A的物质的量 B.移走一部分D
C.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D.把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倍
21.(8分)下图装置中,A是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密闭容器,B是耐化学腐蚀且易于传热的透明气球,关闭K2,将等量且少量的NO2通过K1、K3分别充A、B中,反应起始时,A、B的体积相同均为a L。已知:2NO2(g) N2O4(g)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的氧化物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已知:C(s)+O2(g) CO2(g) △H=-393kJ•mol-1;
2CO (g)+O2(g) 2CO2(g) △H=-566kJ•mol-1;
2H2(g)+O2(g)=2H2O(g) △H=-484kJ•mol-1
(1)将水蒸气喷到灼热的炭上实现炭的气化(制得CO、H2),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将一定量CO(g)和H2O(g)分别通入容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CO(g)+H2O(g)CO2(g)+H2(g),得到如下三组数据:
实验组序 |
温度/℃ |
起始量/mol |
平衡量/mol |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 |
|
H2O |
CO |
CO2 |
|||
1 |
500 |
4 |
8 |
3.2 |
4 |
2 |
750 |
2 |
4 |
0.8 |
3 |
3 |
750 |
2 |
4 |
0.8 |
1 |
①该反应的正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实验1中,0~4min时段内,以v(H2)表示的反应速率 为 。
③实验2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 。
④实验3与实验2相比,改变的条件是 ;
请在下图坐标中画出“实验2”与“实验3”中c(CO2)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作必要的标注。
(3)在载人航天器中应用电化学原理,以Pt为阳极,Pb(CO2的载体)为阴极,KHCO3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还原消除航天器内CO2同时产生O2和新的能源CO,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CO+O2,若阳极为溶液中的OH-放电,则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4)将CO通入银氨溶液中可析出黑色的金属颗粒,其反应方程式为 。
(16分)甲醇又称“木醇”或“木精”,沸点64.7℃,是无色有酒精气味易挥发的液体。甲醇有毒,误饮5~10mL能双目失明,大量饮用会导致死亡。甲醇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基础原料和液体燃料,可用于制造甲醛和农药,并常用作有机物的萃取剂和酒精的变性剂等。
(1)工业上可利用CO2和H2生产甲醇,方程式如下:
CO2(g)+3H2(g)CH3OH(l)+H2O (g) △H=Q1kJ·mol-1
又查资料得知:①CH3OH(l)+1/2 O2(g)CO2(g)+2H2(g)△H=Q2kJ·mol-1
②H2O(g)=H2O(l) △H= Q3kJ·mol-1,则表示甲醇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工业上可用CO和H2O (g) 来合成CO2和H2,再利用(1)中反应原理合成甲醇。某温度下,将1molCO和1.5molH2O充入10L固定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CO(g)+H2O(g)CO2(g)+H2(g) △H>0,当反应进行到10min时达到平衡,此时测得H2为0.6 mol。回答下列问题:
①0~10min内H2O(g)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②若想加快正反应速率的同时提高CO的转化率,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缩小容器的体积
c.增大H2O (g)的浓度 d.加入适当的催化剂
③若保持温度容积不变再向其中充入1molCO和0.5molH2O(g),重新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此时平衡混合气体中H2的体积分数为 。
(3)甲醇燃料电池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燃料电池,下图是以甲醇燃料电池(甲池)为电源的电解装置。已知:A、B、C、D、E、F都是惰性电极,丙中为0.1 mol/L CuSO4溶液 (假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当向甲池通入气体a和b时,D极附近呈红色。回答下列问题:
① a物质是 ,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② 乙装置中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③ 当乙装置中C电极收集到224mL(标况下)气体时, 丙中溶液的pH= 。
工业上将煤气化过程中生成的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甲醇,反应的方程式为:CO(g)+2H2(g) CH3OH(g)。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用H2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____ ;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____ 。
(2)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若升高反应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若在一定温度下,向一恒压容器中充人1 mol CO、2mol H2和1 mol CH3OH,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同温同压下起始混合气体密度的0.8倍,则到达平衡状态前该反应向____ (填“正”或“逆”)反应方向进行。
(4)根据图二,甲醇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5)若以甲醇为原料制成燃料电池,在碱性介质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 。
Ⅰ、在容积为2.0 L的密闭容器内,物质D在 T ℃ 时发生反应,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反应开始到第一次达到平衡时,A物质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2)根据上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
(3)第5 min时,升高温度,A、B、D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上图,则降温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若在第7 min时增加D的物质的量,A的物质的量变化正确的是_______(用图中a、b、c的编号回答)。
Ⅱ、可逆反应①X(g)+2Y(g)2Z(g)、②2M(g)N(g)+P(g),分别在密闭容器的两个反应室中进行,反应室之间有无摩擦、可滑动的密封隔板。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状态时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
(5)达平衡(I)时体系的压强与反应开始时体系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___
(6)达平衡(I)时,X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
(7)X(g)+2Y(g)2Z(g) 是_______热反应。
常温下有五种溶液:①NaHCO3 ;②KNO3;③NH4HCO3;④KOH;⑤HCl
28.上述五种溶液中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的是 (填序号)。
上述①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29.取10mL 0.5mol/L⑤的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则该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 mol/L. ③跟足量的NaOH浓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0.②和④混合后撒入铝粉,有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最新“人工固氮”的研究报道:常温常压、光照条件下,N2在催化剂表面与水发生反应:
2N2 (g)+6H2O(l)4NH3 (g)+3O2 (g) - Q ,如果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变小,该反应 (选填编号)。A.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在平衡移动时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在平衡移动时逆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32.如果上述反应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当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容器中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B.通入大量稀有气体能提高反应的速率
C.(N2)/ (O2)=2:3
D.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33.若反应的容器容积为2.0L,反应时间4.0 min,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了0.18 g/L,在这段时间内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化合物AX3和单质X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化合物AX5。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AX3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93.6 ℃和76 ℃,AX5的熔点为167 ℃。室温时AX3与气体X2反应生成lmol AX5,放出热量123.8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AX3(g)+X2(g)AX5(g)在容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起始时AX3和X2均为0.2 mol。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反应体系总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列式计算实验a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的反应速率v(AX5)= 。
②图中3组实验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的反应速率v(AX5)由大到小的次序为 (填实验序号);与实验a相比,其他两组改变的实验条件及判断依据是:b 、c 。
③用p0表示开始时总压强,p表示平衡时总压强,α表示AX3的平衡转化率,则α的表达式为 。
在体积不变的2L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 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表:
t℃ |
500 |
600 |
800 |
900 |
1000 |
K |
0.5 |
0.6 |
1.0 |
1.3 |
1.5 |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
(2)该反应正反应为_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某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下式:
3c(CO2)·c(H2)=5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
(4)若800 ℃时,向容器中充入2 mol CO2、2 mol H2,反应进行到5min内,容器内CO的体积分数为20%,则用C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达到平衡后,CO2的转化率为 。
(5)800 ℃时,容器中的反应已达到平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容器的体积。平衡________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
工业制氢气的一个重要反应是:CO(g)+H2O(g) CO2(g)+H2(g)现将不同量的CO(g)和H2O(g)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得到如下三组数据:
实验组 |
温度℃ |
起始量/mol |
平衡量/mol |
达到平衡状态所需时间/min |
||
CO |
H2O |
H2 |
CO2 |
|||
I |
650 |
4 |
2 |
1.6 |
1.6 |
5 |
II |
900 |
2 |
1 |
0.5 |
0.5 |
3 |
①对于反应CO(g)+H2O(g) CO2(g)+H2(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容器中CO的含量保持不变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说明该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
C.实验I中,反应达到平衡后,再通入4molCO和2molH2O,平衡正向移动,H2的体积分数增大
D.若使用催化剂,会改变反应的途径,但反应的焓变不变
②实验I中,从反应开始到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平均反应速率(CO)= ;
③实验II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保留小数点后二位);H2O(g)的平衡转化率为 。
④若在900℃时,实验II反应达到平衡后,向此容器中再加入1.5molCO、0.5mol H2O、0.2mol CO2、0.5mol H2,则平衡向 方向移动(填“正反应”、“逆反应”或“不移动”)
⑤若仅改变温度,纵坐标y随T变化如图所示,则纵坐标y表示的是 。
A.CO2的百分含量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C.CO的转化率 D.H2O的物质的量
碳、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CH4 催化还原NOx 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CH4(g) + 4NO2(g) =4NO(g)+CO2(g) + 2H2O(g) ΔH1=-574 kJ·molˉ1
CH4(g) + 4NO(g) = 2N2(g)+CO2(g) + 2H2O(g) ΔH2
若2 mol CH4 还原NO2 至N2,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1734 kJ,则ΔH2= ;
(2)据报道,科学家在一定条件下利用Fe2O3与甲烷反应可制取“纳米级”的金属铁。其反应为:Fe2O3(s) + 3CH4(g)2Fe(s) + 3CO(g) +6H2(g) ⊿H>0
①若反应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1min后达到平衡,测得Fe2O3在反应中质量减少3.2g。则该段时间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
②若该反应在恒温恒压容器中进行,能表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
A.CH4的转化率等于CO的产率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C.v(CO)与v(H2)的比值不变
D.固体的总质量不变
③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某物理量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当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平衡常数KA KB(填“>”、“<”或“=”)。纵坐标可以表示的物理量有哪些 。
A.H2的逆反应速率
B.CH4的的体积分数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CO的体积分数
(3)工业合成氨气需要的反应条件非常高且产量低,而一些科学家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实现氨的电化学合成,从而大大提高了氮气和氢气的转化率。电化学合成氨过程的总反应式为:N2+3H22NH3,该过程中还原反应的方程式为 。
(4)若往20mL 0.0lmol·L-l的弱酸HNO2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烧碱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烧碱溶液的浓度为0.02mol·L-1
②该烧碱溶液的浓度为0.01mol·L-1
③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b点>a点
④从b点到c点,混合溶液中一直存在:c(Na+)>c(NO)>c(OH)> c(H+)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过程。
(1)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碳即可产生水煤气。反应为:
C(s)+H2O(g)CO(g)+H2(g) ΔH="+131.3" kJ•mol-1,ΔS=+133.7J•(K•mol) -1
①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与 有关。
②一定温度下,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
下列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下同)
a.容器中的压强不变
b.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H—O键
c.υ正(CO) =υ逆(H2O)
d.c(CO)=c(H2)
(2)将不同量的CO(g)和H2O(g)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g)+H2O(g)CO2(g)+H2(g),得到如下三组数
实验组 |
温度/℃ |
起始量/mol |
平衡量/mol |
达到平衡所 需时间/min |
||
H2O |
CO |
H2 |
CO |
|||
1 |
650 |
2 |
4 |
1.6 |
2.4 |
5 |
2 |
900 |
1 |
2 |
0.4 |
1.6 |
3 |
3 |
900 |
a |
b |
c |
d |
t |
①实验1中以υ(CO2)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
②该反应的逆反应为 (填“吸”或“放”)热反应
(3)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来生产甲醇。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O2(g)+3H2(g)CH3OH(g)+H2O(g),下图表示该反应进行过程中能量(单位为kJ•mol-1)的变化。在体积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下列措施中能使c (CH3OH)增大的是___________。
a.升高温度
b.充入He(g),使体系压强增大
c.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出来
d.再充入1mol CO2和3mol 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