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同学采用以下装置验证SO2的性质:(夹持及加热装置略)
(1)写出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从实验目的分析,试管1、4的目的都是为了证明SO2具有 (性质),试管2是为了证明SO2具有 (性质)。
(3)除上述两种性质外,你认为SO2还具有的性质是 ,可以通过加入 (填试剂化学式或者名称)加以证明。
(4)经过实验,观察到如下实验现象:
① 试管1中 。
② 试管2中有浅黄色浑浊出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试管4中无明显现象,将其分成两份,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均产生沉淀。将产生的沉淀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位置。
加入的物质 |
O2 |
氨水 |
沉淀的化学式 |
|
|
(6)试管4和试管5均加入NaOH溶液,在实验目的上的不同点是 。
已知:① 向KMnO4晶体滴加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② 向FeCl2溶液中通入少量实验①产生的气体,溶液变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为
A.上述实验中,只有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
B.实验①中 产物是Cl2和HMnO4 |
C.实验①中浓盐酸不仅仅体现酸性 |
D.实验②可证明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的K2SO4溶液中,含2 mol K+ |
B.把40 g 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1 L溶液,所得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
C.常温常压下,71 g Cl2含有2 NA个Cl原子 |
D.标准状况下,11.2 L N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7NA |
某学习小组为研究铜与浓、稀HNO3反应的差异,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如下:
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向装置A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关闭弹簧夹;
Ⅲ.滴加浓硝酸;
……
(1)步骤Ⅲ中滴加浓硝酸的具体操作是 。
(2)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B中溶液慢慢变成蓝色,能解释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证明B中有NO生成的实验操作是 。
(5)步骤Ⅱ向装置A中通入过量CO2气体的目的是 。
(6)上述实验结束后,观察到A装置中的溶液呈绿色,B装置中的溶液呈蓝色。在分析溶液为绿色的原因时,甲同学用加水稀释的方法,乙同学认为不合理,因在稀释时,也会引起Cu2+浓度变化。请设计实验证明绿色是由溶有NO2引起的 。
氯元素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某同学探究Cl2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把Cl2通入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用氯水进行如下表实验:
实验 |
操作 |
现象 |
Ⅰ |
把氯水点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
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
Ⅱ |
向氯水中滴加足量AgNO3溶液,不断振荡 |
ⅰ.有白色沉淀生成 ⅱ.稍后,溶液变为无色 |
① 实验Ⅰ的现象说明,氯水具有的性质是 。
② 实验Ⅱ:a.ⅰ现象的白色沉淀是 。
b.综合ⅰ、ⅱ现象,该同学推测实验Ⅱ发生的反应为:
Cl2 + AgNO3 + =HNO3 +AgCl↓+ (将反应补充完整)
③ 为探究实验Ⅰ中试纸褪色的原因及Ⅱ中另一种反应产物,该同学设计实验如下:
c.将少量稀硝酸点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未褪色;
d.……
上述实验d的方案是 。
(3)该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使用起来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粉。
① 你认为“使用起来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的原因是 。
② 科研人员以氯气、石灰石、水为原料制取漂白粉,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S元素在自然界的转化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1)汽车尾气与燃煤烟气中含有的SO2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 图中A的化学式是 。
② 硫酸型酸雨对大理石石像腐蚀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煤炭中以FeS2形式存在的硫,可用微生物脱硫技术脱去,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
ⅰ.2FeS2+7O2+2H2O 4H++2Fe2++____________;
ⅱ.4Fe2++O2+4H+ 4Fe3++______________;
ⅲ.FeS2+2Fe3+ 3Fe2++2S;
ⅳ.2S+3O2+2H2O 4H++2SO42-。
已知:FeS2中的铁元素为+2价。
回答下列问题:
① 将上述ⅰ、ⅱ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② 在线桥上标出反应ⅲ中电子转移的数目:FeS2+2Fe3+
③ 观察上述反应,FeS2中的S元素最终转化为_____________从煤炭中分离出来。
(3)生物质混煤燃烧是当今能源燃烧利用的最佳方式之一。燃煤过程中生成的SO2会与NaCl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和Cl2。你认为反应物除SO2、NaCl外还有 ,判断的理由是 。
(4)另一种烟气脱硫技术是石灰法,即在煤燃烧时加入生石灰(CaO)即可除去SO2,最后生成CaSO4,请写出该化学方程式: 。并计算在10 kg 含硫 1.6% 的煤中理论上加入 kg生石灰合适。
经检测某工厂的酸性废水中所含离子及其浓度如下表所示:
离子 |
Fe3+ |
Cu2+ |
SO42- |
Na+ |
H+ |
浓度/(mol/L) |
2×10-3 |
1×10-3 |
1×10-2 |
2×10-3 |
|
(1)c(H+)= mol/L。
(2)为了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工程师们设计了如下流程,回收铜和绿矾(FeSO4·7H2O)。
① 工业废水中加入铁粉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 + Cu2+ ="=" Fe2+ + Cu、 、 。
② 试剂B是 。
③ 操作③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最后用少量冷水洗涤晶体,在低温下干燥。
④ 通过检验溶液D中Fe3+来判断废水中Fe3+是否除尽,实验方法是 。
⑤ 获得的FeSO4·7H2O需密闭保存,原因是 。
⑥ 上述1000 L废水经处理,可获得 FeSO4·7H2O的物质的量是 mol。
纯二氧化硅可用下列流程制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可用作木材防火剂 |
B.步骤II的反应是Na2SiO3 + H2SO4 = H2SiO3(胶体) + Na2SO4 |
C.步骤Ⅱ中的稀硫酸可用CO2来代替 |
D.步骤 Ⅲ若在实验室完成,一般在蒸发皿中进行 |
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有关实验
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反应一段时间,①中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生成 |
B.②中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
C.③中用石蕊溶液检验SO2溶液的酸碱性 |
D.向①中直接加水,观察颜色,确认CuSO4生成 |
将一小段铝片放入盛有 2 mol/L的NaOH溶液中。ⅰ.开始时,没有明显现象;ⅱ.过一会儿,有大量气泡产生;ⅲ.把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有爆鸣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象ⅰ、ⅱ说明NaOH溶液能溶解Al2O3 |
B.现象ⅱ、ⅲ是因为发生了反应:2Al + 2OH- + 2H2O=2AlO2- + 3H2↑ |
C.现象ⅰ、ⅱ,可推测家用铝制餐具不宜长时间盛放碱性食物 |
D.上述实验说明活泼金属都具有类似的性质 |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1 mol Cl2含有的氯原子数为0.1NA |
B.3.4 g NH3含有的分子数为0.2NA |
C.标准状况下,22.4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NA |
D.100 mL 0.1 mol/L的Na2SO4溶液中,Na+数为0.01 NA |
精制粗盐(杂质是MgCl2、CaCl2和Na2SO4),选用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作为除杂试剂,最后用盐酸调节溶液pH,得到精制Na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依次向粗盐溶液中加入NaOH、Na2CO3、BaCl2 |
B.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SO42-是否除尽 |
C.除去Ca2+的主要反应是:Ca2+ + 2OH‑=Ca(OH)2↓ |
D.调节pH后,采用蒸发浓缩结晶的方法获得精制NaCl |
恒温下,将xmolN2与ymolH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2NH3(g)。
(1)若反应到达某时刻t时,nt(H2)=9mol,nt(NH3)=4mol,计算y的值。
(2)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672L(标准状况下),其中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0%,计算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及平衡常数K(保留2位有效数字)。
(1)在25℃条件下将pH=10的氨水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为(填序号)________。
A.9 B.11 C.9~10之间 D.9~11之间
(2)25℃时,向0.1mol/L的氨水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当固体溶解后,溶液pH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某溶液中只存在NH4+、H+、OH-、Cl-四种离子,该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可能有如下几种关系:
A.c(Cl-)>c(NH4+)>c(OH-)>c(H+)
B.c(Cl-)>c(NH4+)>c(H+)>c(OH-)
C.c(Cl-)>c(H+)>c(NH4+)>c(OH-)
①上述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不可能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②若溶液中只溶解了一种溶质,则该溶质是____________,上述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关系中正确的是(选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
③若该溶液中由体积相等的稀盐酸和氨水混合而成,且恰好呈中性,则混合前c(HCl) ________ c(NH3·H2O)(填>、<或=)
(4)25℃时,如果将0.1molNH4Cl和0.05molNaOH溶于水,形成混合溶液,(假设无气体逸出损失),则NH4+和NH3·H2O两种粒子的物质的量之和等于________mol。
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 |
700 |
800 |
830 |
1000 |
1200 |
K |
0.6 |
0.9 |
1.0 |
1.7 |
2.6 |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为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2)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正(H2)=v逆(H2O) d.c(CO2)=c(CO)
(3)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
(4)1200℃时,某体系中CO2、H2、CO、H2O的浓度分别为2mol/L、2mol/L、4mol/L、4mol/L,则此时上述反应的方向为____________。(选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