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请写出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中A处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汉代丝绸之路的认识。
材料二:自永乐(明成祖的年号)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摘自《通番事迹记》
(2)材料二中“奉使诸番”的历史人物是谁?材料二反映了该历史事件有何特点?
202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开启一段美妙的博物馆研学之旅吧!请你在活动结束后完成本次研学任务单。
第一站【走进“山博”——感悟文化特色】
现在看到的是山东博物馆馆藏的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它镌刻了两位伟大先贤的友好会面,记录了当时的思想碰撞。据统计,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发现的数量以山东居多。 |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钱币”云平台专题展,对这次展览中三个单元的部分货币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三站【畅游“联博展”——品味交流互鉴】
现在我们来到今天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珠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这里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多样的文化。接下来,我们将遇见一只呆萌的“小狮子”。
(1)通过第一站的参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居多的原因。合理想象他们围绕“治国方案”会展开怎样的对话。
(2)通过第二站的参观,概括战国到元朝货币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变化带来的影响。
(3)如果文物会说话,第三站中呆萌的“苏哈尔之狮”将会如何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呢?
(4)同学们,快乐研学结束了,你认为博物馆可以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
自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以来,在建设的道路上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发展,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建设模式,其历史命运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摘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材料二: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编自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的模式上,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探寻红色文化。
材料一: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921年 |
中国共产党成立 |
1924年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实现 |
1927年 |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
1928年 |
井冈山会师 |
1934—1936年 |
红军长征 |
1935年 |
遵义会议 |
1936年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1937年 |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平型关大捷 |
1940年 |
百团大战 |
1945年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重庆谈判 |
1946年 |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
1947年 |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
1948年9月﹣1949年1月 |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
1949年4月 |
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 |
(1)在材料一中找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
(2)选择材料一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加以简要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材料二:
英模人物 |
英模事迹 |
精神谱系 |
杨根思 |
1950年11月29日,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
① |
邓稼先 |
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他接受研制中国第一颗②的任务。在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1964年取得成功。 |
“两弹一星”精神 |
③ |
1960年春,他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在重重困难面前,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 |
“铁人”精神 |
(3)读材料二英模故事,将表格补充完整,并提炼出这些英模人物身上共同的精神品质。
材料三:
(4)将材料三中的图片放入下面相应的发展历史时期(只写图片编号),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 。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个人奔波了一生,去过匈奴,去过西域,他没有率领过千军万马,却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东方的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及铸铁、凿井技术等西传,西方的良马、玻璃、宝石以及石榴、苜蓿等物品也传入东方;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帝国之间有了间接的经贸交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二卷》等
材料二: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两个帝国”的名称,说明“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的含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内向外”方面,列举两件隋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史实。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
回眸历史进程,凝炼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的这场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成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它让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1)指出材料一中“国民革命运动”的目标。
(2)简析材料二中土地制度改革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原因。
(3)综合两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新中国建设历程的史实加以论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新青年》,1916年) |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1919年 |
材料三: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以知识更新、思想解放为先导和动力。思想解放让人们从旧有观念、陈旧思想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更广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创新创造,推动文明发展、社会进步。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1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以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历史的进程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兴衰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运动中,不仅创办了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而且编练军队,筹设海防,兴办教育。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其口号。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祐《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展革命的目的,该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材料三:从根本上说,英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国王和议会,谁掌握国家主权?通过革命,英国以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摘编自董小燕著《西方文明史纲》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①处法律文献的名称,拉开该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
事件 |
主要内容 |
俄国农奴制改革 |
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
② |
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日本明治维新 |
政治上,废藩置县;经济上,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 |
(4)结合所学知识,补充②处的内容,材料四中三个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战略位置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时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成为西汉政府在西北防务的重要内容。《汉书》记载:“元狩二年,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后汉书》有“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记载,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汉政府在河西的统治。
——摘编自《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
材料二:榷场贸易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宋、夏商民的大量贸易是在官方设立的榷场进行,宋、夏通好时,双方人民都欢迎开市,出现“商贩如织”的现象。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兰州》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治理河西走廊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榷场贸易的历史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
||
年份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1952年 |
46.5 |
11.4 |
1978年 |
155.6 |
212.1 |
2014年 |
11352.3 |
64369 |
(1)图1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2)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怎样的政策?
(3)图3见证了清政府对哪一地区的管辖?元朝时对该地区实行直接管辖的中央机构是什么?
(4)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分析材料中表格信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民主与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把他的法典带到了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摘编自恩格斯《德国状况》
(1)图1石柱上刻的法典是什么?图2人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出现了什么局面?
(2)材料一中“新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所依据的法律文件是什么?英国由此逐渐形成了什么制度?
(3)材料二中“他的法典”是什么?
(4)图3呈现的内容与哪一部宪法有关?该宪法的影响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请列举当时政治、经济领域推动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1956年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这一时期,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在交通运输上,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火车。此外,核武器和导弹也试验成功。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勇于从困难中奋起的能力。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1956年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这一时期“精神面貌”的内涵。
(3)阅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事记[部分]
时间 |
大事 |
1978年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
1980年 |
中央政府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
1982年 |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1984年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
1990年 |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
1992年 |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97年 |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请提取材料中三个相关联的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探究性学习主题。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当时,突厥、西域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靺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清朝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定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秉承“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理念,对边疆和多族群聚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潘岳主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四: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中葡澳门交接仪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两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并概述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
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
(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
湖湘大地是一方红色热土,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徐特立便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
事件 |
1877年(出生) |
出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五美乡(今长沙县江胥俱) |
1898年(21岁) |
经常阅读《湘报》(该报广泛宣传组新变法思想),一度以康(有为)梁(启超)的信徒白居 |
1911年(34岁) |
找革命党人了解革命形势,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加入阿盟会 |
1919年(42岁) |
响应五四运动,在长沙组织开展抵制日货活动 |
1927年(50岁) |
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 |
1934年(57岁) |
参加长征 |
1937年(60岁) |
筹办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动员群众支援抗日战争 |
1949年(72岁) |
出席开国大典 |
1954年(77岁) |
以湖南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根据《徐特立年谱》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所体现的思想变化。
(2)结合材料中徐特立参与的历史事件,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巨性。
(3)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试分析使徐特立救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