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儿子
儿子是两年前在边防牺牲的。每年到了那一天,老人都要办几样菜,对着云南方向摆下,洒上几杯鸭溪窖酒。这是儿子生前爱喝的,老人一直没有掉泪;这是典型的山民性格,坚毅,强悍。
每月都要到来自云南边防的汇款贰拾圆,两年了。最初只有汇款,后来,有一次老人实在忍不住,让邻居小刚替他给这个自称“解为民”的同志写了一封信。“解为民”看了信,知道老人家最大的难处是孤独,于是老人便月月都又收到一封信,嘘寒问暖,也谈部队生活及自己的婚姻,每封信的落款,都端端正正地写着:“您的儿子。”老人满意了;这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吗?老人的心温暖了。
,这两个月来, 汇款照样来, 信 中断了。(汇款上的笔迹也很陌生)老人焦虑不安,他凭直觉感到,一定发生了意外的事。
老人揣上积攒起来准备给“儿子”办彩礼的钱,登上了去云南的火车。部队首长把他带到一个松林环绕的地方,那里并排筑着两座烈士墓,一座是亲生儿子的,一座是“儿子”的。
(1)标题“儿子”二字是指( )。
A.老人的亲生二字 B.自称“解为民”的同志
C.老人的亲生儿子和“解为民” D.泛指解放军战士是人民的好儿子
(2)这篇报告文学的主人翁是( )。A.老人 B.儿子 C.“儿子” D.小刚
(3)在第3自然段的“——”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是( )。
A.虽然 然而 但 却 B.于是 虽然 却 但
C.可是 虽然 但 却 D.可是 如果 但是 就
(4)对主人翁的刻画,文章运用的写法是( )。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D.行动和心理描写
(5)“老人的心温暖了”是因为
(6)“这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吗?”请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7)你对文中的“儿子”是怎样评价的?
修改病句
(1)孙爷爷希望我们从小培养远大理想。
(2)春天的公园里,我们可以看到鲜艳的迎春花和悦耳的鸟鸣。
(3)这次联欢会上表演节目的有男同学、女同学、中队长王明和李老师。
(4)爱美大概也肯定是人的天性吧。
(5)在学雷锋活动中,我校呈现出许多好人好事。
(6)他继续三年获得了“优秀队员”的称号。
莱茵河
①莱茵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穿过德国东部,流入北海。长约二千五百里。分上中下三部分。从马恩斯到哥龙算是“中莱茵”,游莱茵河的都走这一段。天然风景并不异乎寻常地好,古迹可异乎寻常地多。尤其是马恩斯与考勃伦兹之间,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有些已经残破,有些还完好无恙。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骋,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保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而在那些堡垒里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游这一段儿,火车却不如轮船,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几点萤火,一闪一闪的像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最好还得爬上山去,在堡垒内外徘徊徘徊。
②这一带不但史迹多,传说也多。最凄艳的自然是脍炙人口的声闻岩头的仙女子。声闻岩在河东岸,高四百三十英尺,一大片暗淡的悬岩,嶙嶙峋峋的;河到岩南,向东拐个小弯,这里有顶大的回声,岩因此得名。相传往日岩头有个仙女美极,终日歌唱不绝。一个船夫傍晚行船,走过岩下。听见她的歌声,仰头一看,不觉忘其所以,连船带人都撞碎在岩上。后来又死了一位伯爵的儿子。这可闯下大祸来了。伯爵派兵遣将,给儿子报仇。他们打算捉住她,锁起来,从岩顶直摔下河去。但是她不愿死在他们手里,她呼唤莱茵母亲来接她;河里果然白浪翻腾,她便跳到浪里。从此声闻岩下听不见歌声,看不见倩影,只剩晚霞在岩头明灭。德国大诗人海涅有诗咏此事;此事传播之广,同这篇诗也有关系的。这座岩现在是已穿了隧道通火车了。
③哥龙从甲板上看教堂的钟楼与尖塔,这儿那儿都是的。虽然多么繁华一座商业城,却不大有俗尘扑到脸上。英国诗人柯勒列治说:“人知莱茵河,洗净哥龙市;水仙你告我,今有何神力,洗净莱茵水?”
④那些楼与塔镇压着尘土,不让飞扬起来,与莱茵河的洗刷是异曲同工的。哥龙的大教堂是哥龙的荣耀;单凭这个,哥龙便不死了。这是世界上最宏大的哥特式教堂之一。建筑在一二四八年,到一八八零年才全部落成。欧洲教堂往往如此,大约总的钱不够之故。教堂门墙伟丽,尖拱和直棱,特意繁密,又雕了些小花,小动物,和《圣经》人物,零星点缀着。近前细看,其精工真令人惊叹。门墙上两尖塔,高五百一十五英尺,直入云霄。哥特式要的高而灵巧,让灵魂容易上通于天。这也是月光里好看,淡蓝的天干干净净的,只有两条尖尖的影子映在上面,像是人天仅有的通路,又像是人类祈祷的一双胳膊,森严肃穆,不说一字,抵得千言万语。
(1)根据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不高兴,不振作,本文指古堡没有了旧时的兴盛热闹。 ( )
②没有损坏,没有残缺。 ( )
③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 ( )
(2)把第1段中写作者乘船观看古堡时的感受的句子画上横线。
(3)用“ ”画出文中过渡句。
(4)第三自然段作者引用柯勒列治的诗句的用意是( )
A、表现莱茵河水清澈 B、突出莱茵河的古老传说
(5)“哥龙大教堂是哥龙的荣耀,单凭这个,哥龙便不死了。”这句话表现了( )
A、哥龙在莱茵河畔的显著地位 B、哥龙大教堂在哥龙的重要地位
(6)“虽然多么繁华一座商业城,却不大有俗尘扑到脸上”这句话写出了哥龙 的特点。
(7)第一自然段主要描述了 。
(8)第四自然段写莱茵河畔的建筑,主要写了什么?其特点怎样?
威尼斯的小艇(选段)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这段话的结构形式是 ,是围绕 这句话写的。
(2)最能表现船夫驾驶技术好的一个词语是:
(3)第一句在这段话中的作用是:
(4)“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这一句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5)这段话从哪个方面写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
课文链接。
一天,巨人回来了,原来他到朋友家做客去了,一去就是7年。一进家门,他就看见了在他花园中嬉笑打闹的孩子们。
“你们窜到这儿来干什么?”巨人粗暴地叫道。孩子们吓得一哄而散。
“我的花园就是我的花园。”他继续吼道,“这点道理你们还不明白吗?除了我,谁也不准进来玩。”
于是,他在花园的四周筑起一道又高又厚的围墙,还挂起了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严禁外人入内,违者重罚。”
……
巨人看着窗外这情景,心情很不平静。他感慨万分地说:“我太自私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春天不愿意到我这儿来。我要马上去把这个可怜的小家伙抱上树顶,然后立刻把围墙拆掉,从此以后,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巨人悄悄地走下楼,轻轻地推开门走进花园。然而,孩子们看见他来了,吓得赶紧从树上溜下来,撒腿就跑。花园里顿时又变成了寒冷的冬天。只有那个最小的孩子没有逃,因为他哭得太伤心了,泪水遮住了眼睛,他根本没有发现巨人出来了。巨人小心翼翼地走到他的背后,把他轻轻地抱起来,放在树枝上。树上立刻开出了鲜花,鸟儿也飞来歌唱。小孩伸出双臂搂住巨人的脖子,亲吻他。别的孩子看到巨人不再像从前那样凶狠,便纷纷跑回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
巨人说:“孩子们,从现在起,花园就是你们的了。”说完,他抡起一把大斧,把围墙全部拆光了。中午,人们去赶集,看见巨人正同孩子们在天堂般美丽的花园里兴高采烈地做游戏。
……
1.巨人的自私是从哪些言行里表现出来的?
2.孩子们、巨人给花园带来了哪些变化?
3.巨人找到春天不肯到他的花园里来的原因了吗?是什么?
4.孩子们见到巨人为什么又都吓跑了?那个最小的孩子为什么没跑?
5.写赶集的人们有什么作用?
6.巨人用斧子砍围墙的举动有什么含义?
课文链接。
【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乙】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甲诗与乙诗中都提到了“故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是
中的“故人”写的。
2.甲诗与乙诗表现的送别季节都是 季,甲诗能反映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 ”,乙诗能体现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 ”。
3.甲诗一开头就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地点 ,“西辞”说明朋友要去的广陵在 ;乙诗一开头也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环境 ,从全诗的最后一句看,友人要去的地方在 。
4.甲诗与乙诗都描摹了送别的景色,但两诗有不同:甲诗是先 后 ,乙诗则先 后 ,情中言事。
5.甲诗的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画面外,还烘托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气氛,从中可触摸到诗人内心 之情。乙诗的第一、二句写了“雨”“柳”这些景物,从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氛围中,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 的心情。
6. 甲诗中表现诗人长久翘首凝望的诗句是“ ”,乙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别后生活牵挂与关怀的诗句是“ ”。
7.甲诗与乙诗都有言外之意。甲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 ,乙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 。
阅读漫游。
生命的姿势
①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了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七千米的雪山。
②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踏上了征程。天刚亮时天气就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没有半片云彩。夫妇俩很轻松地登上了五千米的高度。
③然而,就在他们稍稍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由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一米,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了一处山洞,只好住进山洞暂躲避风雪。
④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重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体温迅速地降低,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饿死。
⑤丈夫阻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冻死。然而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很快就会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
⑥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进怀中。尽管如此,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严重的 。
⑦由于没有定位仪,漫天风雪中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这意味着风如果不停,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
⑧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五千米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平常极为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点一点地消逝。
⑨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入睡,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被伟大的生命的爱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造生命。
⑩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妻子最伟大的爱永远流传,并且告诉孩子,一个平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1.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携带 裸露
2.解释下边短语中画线的字。
准备就绪: 气温陡降:
3.快速阅读全文,说说“生命的姿势”这一标题中“姿势”的含义。(整体感知全文,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4.第⑧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妻子“平常极为简单”的喂奶动作“现在却无比艰难”?(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第⑨自然段中写孩子“安然地人睡”“脸色红润”“神态安详”的目的是
6.第⑥自然段横线方框处应填入的一个词是( )
A.损害 | B.损失 | C.损耗 | D.损坏 |
7.文中的“一次又一次”前后重复了四次,对此你如何理解?(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文章中心上的作用)
8.结合上文,谈谈画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9.找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并写在下面。
阅读漫游。
美丽的谎言
①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②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教师。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100。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从1数到了100。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我非常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③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我心里一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入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再得第一名。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时,大家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 红五星,而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
④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绝不相同。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⑤从我离家来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话。刚到这座城市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不那么容易。在五个月的时间里,我换过五次住处。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不了而被迫转移。拎着一个大箱子,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每天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之所以这样,唯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⑥那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她一切都好,每天散散步看看电视,连心脏病也多日没犯了。刚放心地挂了电话,就接到朋友的信,说是遇见了我的母亲,她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打针。我愣了好久,觉得心里很慌,赶忙往家里拨电话,拨到一半,又停了下来,我质问母亲又有什么用呢。我原本真切地知道她为什么要说谎的!
1.第⑤自然段中“我”为什么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
2.作者为什么认为有些谎言是美好的?
3.老师说谎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15个字以内)
4.用原文回答“我”为什么能在美国独自忍受陌生和孤独?
5.文中都有谁说了哪些美丽的谎言?
6.母亲为什么说谎?
7.画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
8.关于说谎这个问题,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阅读漫游。
天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会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1.第一自然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这种估计显然错误”中“这种估计”是指什么?
3.文中多次说到队员们严重缺氧,除表明条件艰苦外,还有什么作用?
4.“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请结合全文回答,队员们在攀登中会遇上哪些痛苦?
5.文中引用了《埃非勒士峰探险记》的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6.文中多次出现“中国登山队员”一词,如果去掉“中国”一词,好不好?
7.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8.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理解诗词意思;回答问题。
(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由代词人所作,其中( )是词牌名。
(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听取蛙声一片。”词人看到,触到,听到,嗅到。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现出词人辛弃疾为农家感到由衷喜悦,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的语句是。
(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象,诗人看到的景物是,描写颜色的词是。
3.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句子的意思是
(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句子的意思是
4. 比较两首诗词,说说诗词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阅读加油站
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解释词语。
(1)不自哀:(2)尚:
(3)戍:(4)夜阑: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
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sì shì)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 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面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 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 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tiāo tiǎo)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请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音节,画上“ √ ”。
(2)在文中的缺标点的地方上加上标点符号。
(3)用“ ”画出三个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假如严监生能说的话,他可能对他的侄子(或奶妈、赵氏)说些什么呢?他也许会对( )说:
(5)在这个片断里,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严监生 、 的描写来刻画出一个守财奴的形象。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tiǎo tiāo)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qiǎo qiāo)然流露出( )、( )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又让人觉得(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按原文填空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转瞬即逝
耐人寻味
(4)用“ “画出描写画面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作者赏画时的想象和感受的句子。
(5)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精彩赏析阁。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 仔细读这两个语段,摘抄你认为可以积累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 分别写出每个语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 用“____”画出这段话中描写实物的部分,用“ ”画出想象的部分。
(4) 在第1自然段中两处用了“清幽”,第一次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说__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 ____。
(5) 在第2自然段中分别写了兄妹俩“听、看、想”的情景,从中表现了贝多芬____________________。
(6)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下来。(6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