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语》中说:“澄海山中有(畲族)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下列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 )
A.以家庭为单位 | B.精耕细作 | C.刀耕火种 | D.生产方式落后 |
唐代诗人李绅作《悯农》二首,其中一首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导致农民贫困的因素有( )
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②封建国家的赋税沉重
③土地兼并 ④沉重的徭役负担,侵夺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高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⑤ | D.①②③ |
下列关于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定了土地私有制 |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由于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威胁,扩大生产规模很困难,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以多投入劳动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产,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是建立在手工搡作、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尽管在一定地区和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各业综合发展的良性农业生态体系,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在自由资本主义初期,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制度都不同程度地把保护所有者的权利放在首位,在利益分配上强调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但后来则呈现出从注重归属到注重利用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了土地租赁权。……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起初都以地表的平面利用为主。……1896年《德国民法典》规定:土地得以地上权方式设定其他权利,使因设定权利而享受利益的人,享有在土地的地上或地下设置工作物的可转让或可继承的权利。1906年纽约高等法院在巴特勒诉边境电话公司一案中写道:土地的空间,与土地一样均系不动产,土地的所有者也是上部空间的所有者,并且还享有将上部空间作为土地的一部分予以独占支配的权利。
——《国外土地产权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材料三 1760—1844年英国圏地数
注:到1844年,英国60%的个体农民与土地逐渐分离,英国土地经营方式在逐渐发生变化。 ——《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 人民公社的特点,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一大二公”。“大”主要体现在规模上:全国平均28个半合作社并成一个公社,变成一乡一社甚至数乡一社,比合作社时扩大了 10倍甚至几十倍。“公”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和分配制上:社员原来经营的自留地,个人拥有的林木、牲畜等财产,甚至猪羊鸡鸭都转归人民公社所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国家在土地经营、利用方面的主要变化,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英两国土地经营方式的相同点,试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 B.私田的大量出现 |
C.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 | D.周王室日益衰微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三:明末清初,黄宗羲指出,天下之治乱与一姓之兴替是无关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即一国的治与乱要看人民是否幸福,而并不在于由谁来做君主,而在于是否以万民的切身利益为目的,从而否定了专制君主将万民幸福系于一姓的谎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3)材料三中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他在“君”“民”关系的论述中,与以往民本思想的不同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实践上的不同。
中国古代南宋时民间有谚语:“苏湖(太湖地区)熟,天下足。”到明清时则有了“湖广(湖南湖北)熟,天下足”一说。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判断合理的是
A.两宋到明清,苏湖地区粮食输出量逐渐减少 |
B.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经济水平超越苏湖地区 |
C.明清时期,湖广地区广泛运用风力水车 |
D.海禁政策对苏湖地区粮食生产打击重大 |
“铁农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首先使得开垦荒地变得容易起来,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其次,使得农业生产从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其三,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成为可能,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列观点与材料相印证的是
A.两周之际至春秋战国时期可称为铁器的初始期 |
B.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
C.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是我国铁器的大发展时期 |
D.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 |
“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西周晚期 | B.西汉时期 |
C.东汉时期 | D.隋唐时期 |
(共60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黄河从古至春秋时代就一直在今天华北平原一带不断演出“龙摆尾”的话剧。频繁的改道,泛滥形成大片的黄土原野为旱作农业提供了广袤肥沃而松软的土地,这一地带的气候也颇有规律.雨季正好在农作物的生长期。于是,适宜黄土带生长、成熟期短又易于保存的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经历了自身长期的发展演变,又充分吸收了周围地带的文化精华,终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
材料二 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关中,向东可以达到豫东。在河洛文化圈内,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政权体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文字,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划时代的青铜文化闻名中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许多不朽之作。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河洛地区一齐涌向社会,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河洛文化为黄河文明充实了内容,输入了新鲜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亚洲的东方,不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望尘莫及,即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河文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战国时期河洛文化在政治制度、农业工具技术和思想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12分)
据资料统计,春秋后期各国共计约450万人,到战国后期达到2000万。250年间,人口迅速增加。造成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
B.铁器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
C.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实行奖励生育政策 |
D.医学有巨大发展,人的平均寿命显著提高 |
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 B.人口剧增导致人地矛盾 |
C.垦荒活动得到了政府许可 |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