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唐太宗在《百字箴》中说到:“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下列对材料的分析,错误的是

A.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体现了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体惜百姓的民本思想
C.反映小农家庭自给自足,生活安逸、富足
D.体现了唐太宗提倡节俭、注重修养的美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庄子·秋水》:“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一记载上反映了

A.生产动力的重大进步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自耕农经济的出现 D.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水利工程属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是

A.井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希腊国家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而我国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决定这些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的是(   )

A.地域特点 B.文化传统 C.社会习俗 D.经济模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

A.自然条件 B.政府政策 C.居民口味 D.历史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

A.石器锄耕 B.铁犁牛耕 C.刀耕火种 D.集体耕作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却作宣告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土地私有制度,成为秦朝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B.秦朝土地私有制,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
C.秦朝土地私有制,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
D.秦始皇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不断变化
B.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不断演进
C.小农经济的日益成熟
D.土地制度的不断改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兼并战争 B.周王室衰微 C.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各国变法运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其中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如果不懂农业,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国以农立国,直到现在,农业,农村,农民仍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四: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五:凤阳,到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 80年代凤阳花鼓词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为保证其发展,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试谈这一政策对即将步入近代的中国造成了哪些消极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那一历史事件?
(4)材料四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5)料一中说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其具体含义是什么?从凤阳开始的改革有什么重大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落日余晖】
材料一 美国经济学家帕金斯认为:“14世纪到19世纪的中国,人口和粮食产量估计增加近五倍。所增加的产量中,只有近一半是由扩大耕种面积得到的,另外一半则是因为主要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翻了一番”。
——《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到清代前期促使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因素有哪些?粮食产量的增加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陷入深渊】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略和日益苛重的封建剥削使农村经济江河日下。耕地很少增加,农具鲜有改进,许多地方水利失修。同时,帝国主义的洋枪大炮又使海禁洞开,从而促进了蚕桑、茶叶、棉花、烟草以至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的商品性生产;农村中带资本主义因素的经济成分也有进一步的增长。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维护中国的封建统治,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终于未能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的农业》
(2)依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哪些特点?
【曲折发展】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统计数字

(3)材料三反映小岗村什么变化?请简析其原因。
【书写新篇】
材料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发展农业,小平同志提出了“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重要思想。靠政策一个方面“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哪种形式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再一个方面就是切实保障农民利益。靠科学就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鼓励农民进行科学种田。
(4)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农业中是如何践行“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重要思想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