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
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下列年龄称谓按实际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有误的是
A.而立、知命、从心、耳顺 | B.弱冠、不惑、知命、花甲 |
C.志学、弱冠、而立、不惑 | D.不惑、花甲、从心、期颐 |
《幼学琼林》中有这样的话:“柏台乌府,御史衙门。布政司称为藩府,按察司系是臬司。潘岳种桃于满县,人称药县;子贱呜琴以治邑,故曰琴堂。”据此,你认为该书成书时间应为
A.汉代 | B.唐代 | C.宋代 | D.明代 |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
C.提出了“为政为德”的观点 |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三国在华势力的消长
②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投资迅速增长
③两次国共内战期间,列强对华投资总额均有缩减
④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到底基于什么。”这反映了该学派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中断了古希腊法制建设 | B.促使了古希腊个人意识觉醒 |
C.阻碍了古希腊民主制度 | D.导致了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
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各近代化 |
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
A.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 B.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
C.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 D.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 |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德意志企业家在机械制造业等部门废除了工头制,推行“工程师管理制度”,不再任用非技术专业人员担任经理职务,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这应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科学的发展 | B.工业革命的推动 |
C.政府的全面干预 | D.国家统一的实现 |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
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
曾任李鸿章幕僚的姚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黄海大战后,李痛署亲起点天津要求决死占的丁汝昌说:“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而征诸李电稿和盛宣怀档案,发现在黄海大战后,李曾电令丁:“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诱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看法不妥的是( )
A.前者成为李鸿章“避战保舰”政策的重要证据 |
B.后者与主流观点相悖。应该回避或不予采信 |
C.后者较前者应更具说服力,可信度更高 |
D.史料发掘与考订有利于史学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维护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则泛舟而嵩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小,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
注:19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对英属印度的出超年均在600万两白银左右。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1821年,英制印花布4509匹,又剪绒与天鹅绒416匹在广州拍卖脱手……亏本60%以上。很明显的,销售英国棉制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英国棉制品计印花布1744匹,白布工372匹,黑布860匹,仿制广州布720匹,棉纱5000磅,全部售出结果,亏本35%。……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后,……人们告诉公众说,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人们完全没有想到,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稀罕这种东西,而如今人们都以为这是他们“野蛮人的奢侈品。”
——转引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四 “能证明战争底真实社会本质,或正确点说,真实阶级本质的,自然不是战争底外交历史,而是对于一切交战国里统治阶级所处客观地位的分析。”
——列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至明清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纺织利益集团意图的结果,请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莽从步入政坛到当上皇帝,共花了三十一年时间。汉朝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他面前,为了摆脱困境,他立志改革,“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妄图按照儒家经典重建一个大同世界,一劳永逸的解决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社会问题。然而这种改进的着眼点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被史家称为“托古改制”。
材料二:王莽改制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经同菜《周礼》,他在诏令中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按照《周礼》实行“五均六管”,“五均”的要点是在大城市设立五均官,代表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工商,控制物价,征收商税等;所谓“六管”是指由政府统一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不许私人经营,另有依据《周礼》的改革币制和空前绝后的改制、改名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莽托古改投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王莽改制的依据《周礼》,维新变法时被康有为斥之为“伪经”,但二者同是“托古改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托古改制”有何不同。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秋瑾被清政府以革命罪杀害后引起舆论的不同反应。《申报》云:“秋瑾女士曾至日本游学,程度颇高。近被人指为徐锡麟党羽,遂被拿获,立予斩决,闻者莫不懔懔”。秋瑾“殊负新学名誉,此次惨被株连,无不同声叹息。”《时报》则发表文章称秋瑾是一个如“俄之苏菲亚、法之罗兰夫人”的女权革命者。“(秋瑾)女士平时持论谓:女子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仰给男子,今新少年动曰‘革命,革命’。吾谓革命当自家庭始。所谓男女平权是也。”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16号以整页的篇幅刊登了徐锡麟与秋瑾的大幅照片,孙中山则说:“秋侠虽已捐躯,火神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同志。”
材料二:范文澜说:“秋瑾是中国历史上妇女的伟大代表人物。”“她认定革命是救国的唯一道路”,并“坚决走革命道路”。“她在轩亭口从容就义,用纯洁的血为中国妇女画出了一条鲜明的路线来,后来千千万万的爱国妇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了革命队伍,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样,为‘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
(1)请概括材料一对秋瑾之死的不同评价?
(2)结合材料指出秋瑾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