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
材料二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窑址更是遍及全省各地。唐五代时期,浙江青瓷空前繁荣,越窑生产的精品被称为“秘色瓷”,被诗人誉为“千峰翠色”、“捩翠融青”、“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其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越窑日趋衰落,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更成为当今世界热门藏品。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三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 、“告缗”。“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 汉代晁错
材料四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3)材料三反映汉代对“贾人”实行什么政策,晁错的理由是什么?
(4)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的中国文明发祥于黄土地带。黄土之吸水犹如海绵,黄土的高孔隙型的强毛细管吸收力,能使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上升到顶层,为农作物所摄取。因此,黄土具有“自行肥效”的能力。然而,只有在有充分水分时,才能产生这种作用。
黄土与冲击土的天然肥效的优越性,如果没有水利灌溉系统,就不能发挥出来。但是一个地区一旦不受宠于统治者,就被忽视和放弃,直到遭到土壤肥效衰竭和生产力迅猛下降的命运。中国文化发祥地的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在过去10个世纪里,经济上不断出现倒退现象,与当时的统治集团更加重视具有经济重心地位的长江流域的开发,从而忽视了陕西地区的灌溉事业有关。
——引自《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条件上看,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最早起源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2)为什么汉唐时期关中地区是我国最发达和富饶地区之一?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下去?
(3)在今天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借鉴什么经验和教训?
下面是某人观察汉画像砖《牛耕图》后的感悟,正确的是
A.汉代农用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
B.汉代耕犁更有利于调节耕作深度 |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
D.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 |
与下列图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一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石器锄耕”的耕作方式
②图二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③图三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耕作方式上已使用铁犁牛耕
A.①的说法正确,②③说法不正确 | B.①②说法正确,③的说法不正确 |
C.①②③的说法都正确 | D.①②③的说法都不正确 |
根据下面三幅图片,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农民除交纳田赋外,不存在其他赋税 ②封建社会的农民必须交纳赋税
③古代农民徭役负担沉重 ④土地高度集中是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A.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指
A.郑国渠 | B.都江堰 | C.大运河 | D.赵州桥 |
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 | 春秋战国 | B. | 秦汉 | C. | 隋唐 | D. | 两宋 |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 | 开始使用铁器 | B. | 注重精耕细作 |
C. | 尚未推广牛耕 | D. | 雇佣关系盛行 |
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 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
B. | 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
C. | 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
D. |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
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 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 ①②③ | B. | ①②④ |
C. | ①③④ | D. | ②③④ |
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A.受儒家“仁政”学说的影响 | 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
C.皇帝是农民利益的代表 | 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