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了,金牛叫;风雨顺,五谷笑;事如意,平安罩;身体棒,福寿到;亲满堂,欢乐绕……”这是2011年春节的祝福短信,其中的“己丑”、“金牛”等源自
A.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
C.中国古代的宗法制 | D.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
某一作物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一亩之收,可敌四十亩。至明末,全国各地到处种植。老牡童稚,妇人女子,无不食用,风俗顿坏。”此作物是
A.甘薯 | B.烟草 | C.甘蔗 | D.鸦片 |
下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 | 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 | 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⑴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6分)
⑵ 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暑袜店”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四,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2分)
春秋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铁器的使用 | B.社会人口的增加 |
C.国家分裂的影响 | D.统治阶级的提倡 |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材料描述的工具是( )
A.翻车 | B.筒车 | C.耜 | D.耧车 |
自古以来,兴修水利就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图片,概括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与形成这种特点相关的经济与科技因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A.庄园经济的产生 | 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
C.商品经济的活跃 | D.集体耕作方式的的发展 |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右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
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材料三 《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五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材料一认为这些措施导致了什么现象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其所反映的生产方式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
(4)据材料四,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为什么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5)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
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唐代
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 B.南方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
下列措施有利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有
①重农政策 ②兴修水利 ③轻徭薄赋 ④编写农书指导生产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 B.鼓励土地买卖 |
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 D.禁止开垦荒地 |